【孩子心事知多少】
【核心提示】小孩子的哭泣分為兩種:真哭和假哭。真哭是表達情緒,假哭是表達目的。
撫育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在欣慰寶寶成長的同時,也可能經常會被寶寶的哭聲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甚至焦躁不安。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1到3歲的小孩子為什么愛哭,一旦哭起來又應該如何應對?
專家釋疑:小孩子為什么愛“哭”?
小孩子的哭泣實際上分為兩種:真哭和假哭。
真哭是嬰兒期(通常為1歲之前)表達自我情緒的一種行為,通常的原因是寶寶餓了、困了、不舒服了,寶寶受到驚嚇、感到委屈也會哭泣。這時候的“哭”是一種真實的情緒宣泄,是孩子出生后學會的第一種“情緒技能”,是在表達自己的意愿。這就是俗話講的“愛哭是小孩的天性”。
假哭是孩子與父母互動的一種情緒模式,一般到兩歲左右,孩子學會了主動利用“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想要玩具、想要零食,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能動性的體現。這就是俗話講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因此,可以說真哭是表達情緒,假哭是表達目的。
專家建議:小孩愛“哭”該如何應對?
小孩哭泣是心理發展必經的階段。0-3歲這個階段是情緒管理能力萌芽的敏感期,科學應對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既然,不同年齡階段哭泣的原因是不同的,那么就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1歲以下的孩子:親昵言語,耐心愛撫
1歲以下嬰兒的哭泣模式基本上都是“真哭”,這種情況下的應對方式比較簡單和直接,那就是“將寶寶抱起”和“跟寶寶說話”。
親昵的言語(無論孩子是否聽得懂)和耐心的愛撫這兩種方式其實也是在訓練孩子的社會認知能力(社交力的基礎)和觸覺(認知力的基礎),這對于早期培育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基礎非常重要。
1歲以上的孩子:三步應對法
隨著孩子的心智不斷成熟,哭泣背后的意義越來越豐富,“假哭”的成分越來越多。處理1歲以上孩子的哭泣可以采用三步法。
第一步:判斷孩子的哭泣是真是假。我們需要對哭進行初步的判斷,真哭的特征是:有真實體驗,可能的原因是體驗到了害怕、委屈、憤怒等情緒,孩子無法承受這些情緒的時候就會真的哭泣;而假哭的孩子,一般有明確的目的性,是想通過哭泣達到自己的目的,一般是食物、禮物或獲得某種允許做某事的權利,哭的時候“演戲”的成分很濃。
第二步:分析哭泣背后的原因。我們需要從真哭、假哭兩個角度來展開。對于真哭的孩子,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了解和分析孩子真哭的原因;對于假哭的孩子,我們需要找到孩子哭泣的“目的”。
第三步:做出應對。分析完哭泣的原因,我們應該立刻進行應對。對于真哭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直接處理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心里的害怕與不安,學會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而防止不良情緒對孩子產生負性的影響。負面情緒的持續積累,很有可能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孩子的心理問題隨之產生。對于假哭的孩子,家長在處理時關鍵是要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講究技巧。既然孩子想利用哭泣達到自己的目的,那父母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欲望”來達到訓練提升孩子能力的目的。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設定明確的、可以努力完成的任務目標,通過引導孩子完成任務獲取獎勵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這樣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于麗萍,系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于麗萍醫生 光明網王宏澤整理)
[ 責編:王宏澤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