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面包要有,鮮花也要有” 皖豫交界小鎮的脫貧故事
安徽省碭山縣趙屯鎮,是一個皖豫交界的小鎮。往西不過幾十公里路程,便是河南省商丘市城區。
“面包要有,鮮花也要有。”這是趙屯鎮黨委書記張學花常說的一句話。近年來,當地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一方面用足政策,發展以水果種植為代表的特色產業,讓村民口袋鼓起來;另一方面,以流經境內的大沙河整治為抓手,打造生態宜居鄉村環境,讓村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為什么窮?
翻開碭山縣地圖,不難發現,趙屯鎮位于該縣的西南角,這里距離傳統意義上的碭山酥梨優質產區黃河故道尚有距離。以前,趙屯鎮的老百姓不種梨,而是以種玉米、小麥為生。沒有特色產業,加之因病、因殘,全鎮5.8萬人中有4000多人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所轄10個行政村中有4個為貧困村。
怎么脫貧?
這些年,圍繞特色產業匱乏這一癥結,當地引導、鼓勵農民改變種植結構。3月24日,記者在趙屯鎮呂集村看到,這里不僅種上了梨、桃、草莓等常見水果,還發展起車厘子規模化種植。“發展產業,我們不盲目跟風。就拿酥梨來說,我們通過改良品種,推出早熟梨,別的梨9月份上市,我們7月份就能賣,收益自然要高一些。”張學花介紹道。
同時,配合光伏等常規脫貧舉措,截至2019年末,全鎮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未脫貧人口降至67戶151人,貧困人口發生率降至0.25%。更可喜的是,其中一個行政村的集體收入突破了50萬元。
物質脫貧后,還需要什么?
桃紅柳綠春兩岸,十里沙河美如畫。春日里,13.83公里長的大沙河(趙屯段)兩岸,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黃色的油菜花,與閑來垂釣、賞景、漫步的游人,交織成一幅田園野趣圖。而在以前,這里河道淤積、溝壑縱橫,是一條讓大家頭疼的“問題河”。
“這幾年,鎮里用足上面政策,投入大量資金整治大沙河。”在張學花看來,這既打造了生態宜居鄉村環境,更為群眾提供了一個茶余飯后的好去處。“老百姓上這里散散步、聊聊天、看看景,以前一些不好的風俗也能慢慢轉變。物質上脫了貧,精神上也要脫貧咧。”
值得一提的是,大沙河整治還為村民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植樹造林、河岸護坡、綠化管養……即便是現在,仍有100多名村民在此就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不少是貧困戶。
“脫了貧,我們就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了。”張學花說,下一步,鎮里將完善十里沙河綠色長廊,吸引城里居民賞花、游玩、采摘、垂釣,“你看,我們已經開始謀劃農家樂了。”
(責任編輯:DF529)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