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美團云死于2020:傳聞四起,掌門人離職

            2020-03-25 09:30:42     來源:鳳凰網

            馬太效應,逆襲無望。這句話在中國公有云市場尤其適用。

            近日,美團云在官網發布公告宣布將于5月31日0:00起停止對用戶的服務與支持,并回收資源。

            不過,直到十天后才被業界所關注。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美團云關閉所受到的關注度與其巔峰時期相差無幾,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美團云在中國公有云市場微乎其微的存在感。

            “美團云放棄公有云是早就有的事,只不過是到現在才官宣而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團云前員工如此告訴虎嗅。

            復制路徑,粘貼打法

            公開資料顯示,美團從2012年開始孵化云業務線,2013年美團原私有云的技術團隊被剝離出來。

            內部發展兩年后,在2015年7月,美團云正式獨立運營并開放了服務。

            同時期內,美團的主體業務也迎來了一波發展高潮。

            據悉,在2013年美團云剛上線時,美團網單月交易額能達到十億元左右,而2015年7月美團的單月交易額已突破百億,單日交易額峰值更是突破5億元。

            跟大多數互聯網大廠一樣,美團云成立的初衷也主要是服務于體量日益增大的自有業務,發展路徑也是從滿足自身到向外輸出。

            但關于美團做云計算業務的理由坊間還有其他傳聞。

            一種是說,進軍云計算能夠幫助當時的美團提高估值。另一種是,王興將自己比作中國的貝索斯,把美團的對標公司定為亞馬遜,亞馬遜的AWS在云計算領域分量頗重,所以美團也要有美團云。

            當然,這兩種傳聞并未得到相關的證實。

            美團云成立后,接連發布了一系列公有云產品,聚焦于云主機、云數據庫和云存儲等領域。同時憑借在自己優勢科目——團購、外賣、酒旅上的積累,于2016年推出了餐飲云、酒店云、旅游云三個行業解決方案。

            在2017年,美團云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數據顯示,到2017年美團云已經擁有4萬多用戶,涵蓋O2O生活服務提供商、在線教育、電商、互聯網金融、智能硬件、新媒體、汽車等領域。要知道,在2016年這個數字只有兩萬。

            而客戶數激增則主要得益于2017年美團云激進的打法。為了在云計算市場迅速圈地,美團云在2017年展開了一系列動作:

            5月,對外發布全新的品牌logo,并推出“技術突破邊界,服務傳遞價值”的品牌口號,同時宣布AI云計算資源全線免費的動作;

            8月,美團云獲得云服務資質;

            9月6日,宣布GPU產品永久降價50%,強調“達到行業最低價的3-8折”;

            10月31日召開首屆美團云人工智能峰會,發布了兩款AI云主機,并初步完成了美團云人工智能生態圈的搭建。

            厚積者薄發。

            在2017年,美團云似乎將自己此前幾年積累的力量全部推向了外界,同時,借助降價和新技術這兩把云計算拓展市場的利器,一步步征服著市場。

            這暫時的輝煌甚至還讓美團云立下了打造“最開放的人工智能平臺”的目標。但現實終究骨感,美團云依靠美團在O2O業務上的打法并沒有在公有云市場上獲得持續滿意的結果,在補貼上“燒錢”也并不是發展云計算的長久之計。

            傳聞四起,掌門人離職

            如此一來,在2018年初,就有消息稱美團云或將轉為內服。知情人士透露稱,美團在2018年進行了內部調整,砍掉了公有云業務,并將之前在云端的投資轉為了對內使用。

            據當時的報道稱,美團云團隊約有200名左右的員工,其中,部分員工在2017年底就已經內部轉崗、賠償離職。

            一位美團云前員工更是直接吐槽稱,“美團云的資源給自己業務都不夠用,做起來公有云就更不可能了”。

            正當外界對美團云摸不清看不透時,一則人事變動消息直接將美團云的公有云業務推向了谷底。

            2018年9月,美團云總經理李爽宣布離職,創業入局區塊鏈并創建BonusCloud項目。

            同時,美團上市之后,云計算業務并沒有成為加分項,高額的投入和不成正比的回報,正在消磨著美團對云計算業務的耐心。

            “這種錢美團賺不了,前期投入成本太大,五年起步,而且這和O2O燒錢不一樣,O2O燒了錢還能看到些效果,但這種燒在哪里并不知道,也無法跟投資人解釋。”一位前阿里巴巴員工如此表示。

            一位美團內部員工也透露稱,“其實從始至終,美團云業務的主要客戶一直都是美團網”。

            此后,美團云便逐漸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直到2019年12月25日,美團云再次被業界所關注,其背后的主體公司北京三快云計算有限公司將注冊資金從1000萬元提高到了8.7億元,其中王興持股95%,認繳出資為8.265億元。

            如此大的資金量注入,一度讓外界以為美團云將在云計算業務上卷土重來,但出人意料的是,等來的卻是美團云放棄公有云市場的官宣。

            云計算激戰,勸退小廠商

            美團云放棄公有云,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適合做云計算。

            而這個道理,在近日宣布退出公有云市場的蘇寧云身上也再次得到了印證。

            其實,不管是美團還是蘇寧,放棄公有云似乎早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最終宿命。

            雖然近年來國內公有云市場增長快,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基于資本、技術和生態等較高的行業壁壘,企業要想進入這個市場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強大的資金鏈,不然很難有成績。

            一位美團內部員工也談到,“美團云業務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所以就只能放棄公有云,全收攏資源搞私有云了。”

            根據IDC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上半年)跟蹤》報告。從IaaS+PaaS市場來看,阿里、騰訊、AWS、中國電信、華為共同占據74%的市場份額,持續保持領先優勢。

            顯而易見,在公有云市場,市場進一步聚焦,前五名占據著四分之三的市場份額,留給小廠商的市場進一步收窄。具體到美團和蘇寧,更是連市場份額前十名都沒有進過。

            另一方面,當前泛互聯網企業客戶已經被大廠瓜分完畢,頭部廠商已經進入了云計算2.0時代,即對大型企業及政企客戶的爭奪之中。

            無疑,在云計算2.0時代,政企市場不會像互聯網企業上云那樣能在短期內迎來爆發,很多小廠商連進場的資格都沒有,就更不要提上陣瓜分市場了。

            所以美團和蘇寧選擇在這個時間放棄公有云市場,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從內部來講,公司本身的基因,整體業務的步調都與云計算業務不一致。從外部來講,即使投入再多的資本和人力,也不過將化為市場的泡沫。

            業內人士分析也表示,不同于能在云上做出規模的BAT,其他互聯網公司更多的把這些業務看做是實驗性的。他們沒有技術執念,訴求也簡單,做成就大力發展,做不好就放棄。

            值得一提的是,美團公有云的結局似乎與王興一直所強調的美團無界論相違背。

            或許這也向美團內部傳遞了一個信號:在市場上,打法有界,技術有界,收斂云之后的美團亦該有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