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趣店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此前三季度的收入翻倍喜訊到此停止。
第四季度,趣店總收入19.32億元,比上一季度的25.9億元下降25.4%;調整后凈利潤僅1.57億元,環比下降85.2%。從全年來看,趣店2019年全年營收88.40億元,同比增長了14.9%;凈利潤33.52億元,同比增長31.5%。
第四季度業績驟降,導致趣店未達到“全年突破40億元”的市場預期,至美股收盤,趣店股價暴跌20.59%,收盤價1.35美元,總市值3.42億美元。
柒財智庫高級研究員畢研廣認為,從行業角度而言,第四季度助貸業務確實出現了政策的不明朗、行業風險的加劇等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并且,助貸行業在2019年四季度一定程度上到達瓶頸期,為發展增加了更多不確定因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日(3月19日),消金時代報道稱,趣店來分期2018年年末向剛滿20歲的大學生放貸,造成該大學生征信報告產生四筆逾期記錄,借款合同明確寫的借款年利率8.5%,實際要求的還款金額年利率卻高達35.98%。
違規發放校園貸,貸款利率比國家規定的最高標準26%高出近十個百分點。在國家明令禁止校園貸后陷入校園風波,背后是趣店高盈利對應的不相匹配的風控能力,以及助貸模式的隱藏風險。
眼下,除了股價一路向下的煩惱,趣店要開始為業績“變臉”擔心。畢竟,股票可以自己回購維穩,貸款卻不能自產自銷。
開放平臺不靈了
市場預期下降,除營收和利潤大幅下滑,更大原因是趣店核心業務吸金能力下降。
第四季度,趣店開放平臺共計撮合交易80.2億元,環比下降19.7%;開放平臺第四季度實現營收6.49億元,環比下降高達34.6%。
開放平臺是趣店2018年第三季度推出的戰略業務,將趣店超過八千萬的用戶(自己只服務六百多萬)借貸需求分配給相應的放貸公司。本質上是通過分發自有流量,促成交易變現。既能將風險較高的用戶分走,降低自身的逾期率,又能通過流量獲得收益。
開放平臺一經實行便成為趣店的核心現金牛,這一情況持續到2019年第三季度。
第三季度,趣店開放平臺業務貢獻營收9.93億元,環比增速達150%。而第二季度,開放平臺業務收入近4.0億元,環比增長150.8%。趣店的整體增長動力都來自于此。
按照官方口徑,第三季度開放平臺為趣店凈利潤貢獻了90%。為趣店第三季度總營收貢獻四成的開放平臺,是當之無愧的現金牛業務。剩下六成營收的業務,只貢獻了一成凈利,賺錢能力可想而知。
而第四季度,開放平臺撮合數量和營收雙雙下降,意味著趣店核心業務的增長勢頭不再。
趣店一直以“善變”著稱,從創立至今,校園貸、汽車分期、在線教育等,嘗試過多種業務,集中進攻,失敗則閃退。這種不設限嘗試也體現在趣店的對外策略上。
2018年,趣店將總部遷至廈門,原來的對外溝通體系也由此改變。趣店將外部(媒體)溝通業務直接交給管培生負責,直接向羅敏報告。具體形式為“隔一段時間請一波媒體去廈門做專訪”。
在趣店剛剛搬去廈門時,虎嗅曾向趣店約采訪,得到趣店CEO助理王典回應是,不接受非合作形式的采訪,書面采訪也不行。這里的合作指對內容進行刪改。業內人士告訴虎嗅:“羅敏把公關都開了,找媒體做專訪只聊情懷,不談業務”。
一位趣店前員工告訴虎嗅,趣店本身極具羅敏的個人風格——將事情簡單化處理,輕戰略重執行。“用戶主要是從支付寶導流過來的7000多萬,資金主要是上市融資加上日常盈利。”他認為,在用戶和資金儲備上取得優勢就能贏,其他的意義都不大。
賺自己的錢買自己的股票
事實上,對于第四季度的財務數據下降趨勢,趣店早有感知。
2020年1月17日,趣店宣布撤銷此前公布的2019年盈利預期,并稱不再公布2020財年業績指導。再往前,趣店在第三季度財報發布后,將全年凈利預期降低至40億元,而這距離趣店將全年盈利從35億元上調到45億元不過半年時間。
為了緩解不再公布財年業績指導對資本市場的刺激,趣店宣布將在未來30個月回購5億美元的股票。按照趣店當時的市值近12億美元計算,計劃回購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近42%。
但現在趣店的市值已經縮水大部分,即使計劃僅實行了一半,還剩下2.5億美元的額度,趣店剩下的股票也大概率會被自己買完。
回購股票是上市公司的慣常操作,或是優秀的上市公司為了給股東和股民分紅,如微軟和蘋果;或是看好自己公司的長遠價值,為提振股價,穩定市值回購。但自己把自己的股票都買完的卻少見。
在以往的操作中,趣店多次回購股票,花費近30億元。2019年5月,螞蟻金服宣布不持有趣店股份,支付寶上的流量入口也在不久后關閉。此前一天,趣店回購了原第三大股東北京昆侖萬維全資子公司Kunlun Group Limited的股權。
虎嗅分析師李彤稱,國內公司在國外上市,多次且數額巨大的回購,大概率是為退市做準備。
趣店自2017年11月上市至今,兩年半時間股價從35.45美元降至1.35美元,市值從巔峰時期的113億美元下跌至3.42億美元,縮水了97%。
也就是說,彼時價值一百多億美元的股票,趣店現在可以用不到四億美元買回,怎么算都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但趣店CEO羅敏不會容忍這種情況出現,畢竟當年市值百億時他立志稱:趣店市值不到1000億美元,他不再領薪水和獎金。不過世事難料,不久前還作為趣店財報發言代表,宣布盈利喜訊的CFO楊家康,也被官宣辭職。
作為曾經的互金市值第一上市公司,趣店的諸多不確定性引發了其是否會就此走向下坡路的討論?“從政策層面上來看,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2019年在年底推出的關于金融機構互聯網放貸暫行管理辦法,等于給一些助貸公司一條活路。”
畢研廣認為,助貸業務本身的問題在于錢來自于金融機構,但是業務模式To C端。基于這一情況,助貸公司往往會借助互聯網進行放貸,放貸門檻底、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也不高。目前相關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地,不排除落地之前會進行行業洗牌。
言下之意,趣店在資金和用戶的加持下,大概率不會被洗掉。但監管辦法落地后,監管對助貸平臺的自身能力、業務模式以及態度,都會讓類似的金融機構日子不太好過。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