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在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第46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廣醫附一專場)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回答記者提問。
新冠肺炎不能靠集體免疫解決問題;現在境外絕大多數國家疫情處于第一波,感染人數還會增加;不進行強力干預新冠肺炎不可能消失;無癥狀也有傳染性,應加強對入境人員核酸檢測……
3月18日,在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第46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廣醫附一專場)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回答了15個提問,從疫情形勢研判、國際聯防聯控、外防輸入、疫苗研發進展等多個方面回應了外界的關切。
對于最近備受關注的新冠病毒源頭問題,鐘南山擲地有聲的給出了回應:沒證據表明源頭在武漢。鐘南山表示,病毒源頭和疫情首要發生地不是一回事,通過分子生物學和病毒進化的相關研究,將來會給出答案,而在沒有搞清楚以前隨便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
國外確診病例已超11.5萬
通氣會上,鐘南山對目前全球疫情的發展情況作出了整體判斷。他表示,對于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正在經歷疫情的第一波侵襲。“現在國外已有超過11.5萬個確診病例,估計這幾天還要增加,現在正處于第一波,增長非常快。”
鐘南山強調,在這個階段,新冠病毒的特點是傳染性很強,感染人數增加非常快。不少國家仍然只將有發燒等癥狀的病人納入核酸檢測,鐘南山建議,和SARS不同,新冠肺炎無癥狀病毒攜帶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所以從上游源頭來進行防控是最有效的手段。具體來說,就是中國實行的圍堵重點疫區、其他地區聯防聯控兩大措施,做到四個“早”:早防護,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
鐘南山表示,“不能靠集體免疫解決問題,新冠病毒目前并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一次感染就終身免疫。”當前國外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迅速防控、治療。
他以歐洲的情況舉例,認為歐洲防控形勢正向積極主動方向發展,有些國家聽任其發展,這是不行的,必須要進行強力干預。“沒有進行強力干預的話,新冠肺炎不可能消失,所有國家都要行動起來。”
鐘南山介紹,21世紀以來,人類已經面對三次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2003年的SARS,2012年的MERS,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他介紹,SARS全球病死率約10%,MERS接近30%。新冠肺炎目前全球死亡率差別比較大,最高的地區有7%,最低的地區則在1%以內,整體均值在1%-2%左右。為什么差別那么大?鐘南山介紹,這不是自然死亡率,是經過不同國家干預后顯示的結果。
建議歐洲將密切接觸者納入隔離范圍
鐘南山表示,疾控中心(CDC)通過觀察病人的咽拭子和鼻拭子病毒載量,發現病人在感染新冠肺炎早期的病毒載量很高,并在潛伏期,即病人無癥狀時就有很強的傳染性。“在中國一旦發現病人有密切接觸者,都會進行隔離。”鐘南山表示,希望歐洲將隔離范圍再擴大一點,早些發現病人的家屬和密切接觸者,并對其進行醫學觀察。“不要等到他們有癥狀了才去管。”
在全球疫情蔓延當下,中國需要對輸入性病例高度注意。“這些病例感染性很強,一點都不能放松。”鐘南山提醒,不要只看入境人員是否有相關癥狀,而要做核酸檢測。“非常不同意有癥狀才檢測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核酸檢測。”鐘南山表示,曾考慮過用一滴血進行抗體檢測的方式篩查輸入性病例,但發現目前情況下,把抗體檢測作為唯一的標準還為時過早。
“在新發國家來的病例,很多人群仍沒有癥狀,存在核酸檢測值很高,而抗體檢測還測不出的情況。”鐘南山表示,抗體檢測要在病人感染7-8天后才會增高,所以抗體檢測只是很好的輔助手段,但不能作為主要的檢測方式。
希望2-3個月后疫苗有大的進展
鐘南山表示,疫苗是解決新冠肺炎最根本的方法,而最終的群體免疫形成也要靠疫苗,目前中美兩國的疫苗研發都很快。
中國正在五個方面開展疫苗研發工作:全病毒疫苗、核酸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基因工程方面的蛋白疫苗、流感作為載體的疫苗。其中,核酸疫苗是全球范圍內公開報道的首款可在體內誘導產生病毒中和抗體的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美國科研團隊已經開始在人身上做安全實驗,中國的發展也很快,藥理學的有效性、安全性都過了,不久將開展第一期人的臨床試驗。
廣東針對核酸疫苗的研究也已經開始,正在做動物的攻毒實驗。鐘南山介紹,目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正在加快研發,希望2-3個月后可以有大的進展。
鐘南山同時強調,任何一個國家做出了疫苗,短時間內都很難供應到全世界。因此需要全球各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很多廠家一起來生產才能夠供應全世界。
鐘南山在回答最后一個問題的時候還分享了保持健康的秘訣:“健康是需要投資的,鍛煉是第一要素;第二是心態——健康一半是身體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第三是不要吃太飽,我從來不會吃太飽,早餐很重要。”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