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因疫情大火,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盈利拐點嗎?

            2020-03-17 09:53:36     來源:鳳凰網

            由于疫情影響不方便去醫院,林司在春節前幫媽媽備好的高血壓藥已經不夠吃了,不得已之下,只能兩天吃一次,但依舊免不了藥物即將告罄的現實。

            她嘗試著打開好大夫在線想要買藥,把處方拍上去五分鐘后,馬上就收到了回復通過審核。

            “能從線上買藥,真是太好了。”她感嘆。

            李蘇也在春節期間第一次嘗試互聯網醫療,從上海回老家后,她的皮膚一直出現瘙癢癥狀,盡管醫院就在馬路對面的,但她不愿前往,最終在丁香醫生上咨詢醫生并購藥。

            她告訴連線Insight:“我選擇的是圖文咨詢,拍照上傳后把癥狀說了,醫生會給我回復和開處方。體驗還可以,就是覺得有點貴,圖文價格六十多塊,電話咨詢是七十多塊。”

            疫情期間,原本人滿為患的醫院,變成了“高危”場所,不少人嘗試起了互聯網醫療。

            近期,政策也在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2月以來,衛健委數次發布關于互聯網醫療的文件,支持大力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包括就診醫療、健康評估等,同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類App日活最高達到671.2萬人,與2019年相比,最大上漲了約160萬人,漲幅高達30%。

            在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史里,曾隨著“互聯網+”的推進迅猛發展、受到資本熱捧,也因政策轉向遇冷受阻。在201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 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各地推出細則推動互聯網醫療落地,這個波折不斷的領域步入了穩定發展的車道。

            2018年5月,平安好醫生在港上市后,互聯網醫療的頭部玩家都動作紛紛,籌備上市,微醫、丁香園、春雨醫生等都傳出上市的消息。

            然而近幾年,互聯網醫療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盈利困難和效果難保證兩大痛點。

            今年這波疫情,讓互聯網醫療再次站上風口,但疫情結束后,如何留住用戶和醫生,是互聯網醫療玩家們面臨的大考。

            1

            疫情下的互聯網醫療

            望亭松曾參加抗擊SARS,也參與過搶救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傷者等上海地區的重大醫療事故。對他而言,今年的春節過得與以往大不相同。

            作為平安好醫生的醫療院長,春節這段時間他非常忙碌。

            一早起來,他會先看確診和問診數據,分析各地來電和咨詢問題,然后根據官方指南更新培訓手冊、培訓醫務人員。如果在咨詢過程中發現高度疑似病例,會匯總到抗冠病毒指揮中心進行研判,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干預。

            1月26日,有個16歲的用戶來咨詢,并且反饋有發熱、胸悶、咳嗽等癥狀,且在一個月內去過武漢。望亭松和指揮中心其他專家判定,這是一個高度疑似等案例。而當時,該用戶正在從山東臨沂乘高鐵返回鄭州的路上,如果真的是病毒攜帶者,具有很強的傳播風險。

            “聯系上他的時候已經上火車了,情緒比較波動。我們馬上通知列車長進行簡單防護,戴上口罩,將他隔離在列車長休息室。”望亭松說。

            與此同時,指揮中心同時聯系山東與河南的疾控中心、110以及鐵路中心人協調,說明緊急情況后,安排前方停靠有篩查能力的車站濟寧站,救護車待命,列車長親自安排用戶下車,送到發熱門急診進行篩查。

            幸運的是,該用戶在經歷兩次篩查之后排除了可能性。

            此次疫情中,前方醫生在緊張救援病患,互聯網醫療在后方也迅速行動。

            在鐘南山公開表示新冠病毒會“人傳人”前,丁香園臨時組建了兩大應急項目組,分別負責科普辟謠和匯總實時疫情。

            丁香園疫情專題頁面

            微脈創始人裘加林也在一次采訪中曾經提到,微脈在一月中旬就發現了湖北地區的線上問診數據有異常,21號就緊急上線了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的義診平臺。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大量醫生涌入了互聯網醫療平臺,其中很多人原先也許從未體驗過線上診療的方式。

            另一個變化是,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們也紛紛選擇了線上問診的方式。

            時隔多年,互聯網醫療又站在了風口之上。

            但疫情帶來了機遇,卻也讓買藥變得困難重重。

            2月末,李莉在好藥師平臺買了維生素B6、維生素B2、創可貼等商品,但始終沒有等到物流消息。后來才發現,自己的訂單被拆成了兩單,其中一單發貨地是武漢。

            疫情封城,交通封鎖,李莉無法收到來自武漢的快遞,她所能做的也只是不斷打電話給客服,詢問具體發貨時間。令李莉更為生氣的是,在沒有得到她同意的情況下,訂單被無故取消了,退款卻始終不到賬。在李莉積極溝通的14天里,打了無數次電話,卻只打進了四次。

            另一個買不到藥的是媽媽楊圓圓。

            她想在網上為自己的孩子買左卡尼汀,她年前年后分別嘗試了阿里健康和京東,得到的回復分別是“6歲以下的兒童恕我們不接待哦,為了您孩子的安全著想,請去線下找醫生”以及“請上傳醫生開具的處方單”。

            楊圓圓認為,阿里健康態度很好,但是不解決問題,像一拳打進了棉花里;而至于京東,醫生開具的病歷本上有用藥意見,難道特殊時期不能靈活處理嗎?

            面對激增的病患,互聯網醫療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殊時期,它們成了有些人不得已的選擇,疫情結束后,它們能留下多少用戶?

            2

            疫情帶來了流量,能帶來盈利嗎?

            把視線范圍拉長,互聯網醫療經歷了移動醫療創業元年,也在資本寒冬經歷了寒冬潮。多年來,幾大互聯網醫療平臺均虧損嚴重。

            阿里健康,已經連續十年虧損。阿里健康2019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至6個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1%;凈利潤虧損762.9萬元,同比收窄91.5%。其中,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85%,銷售費用增速高于毛利潤增速。

            在平安好醫生的最新財報里,2019年凈虧損為人民幣7.47億元,較2018年的凈虧損人民幣9.13億元減虧18.2%。凈虧損率為14.7%,較去年同期下降12.7個百分點。雖然2019年全年總收入同比增長51.8%、虧損額度收窄,但在近五年的財報里,平安好醫生尚未實現過盈利。

            除此之外,財報顯示,歷年平安好醫生總費用占營收比例分別為154.1%、206.7%、76.8%、66.9%、45.1%,其中,銷售及營銷費用分別占比64.2%、130.0%、38.8%、37.1%、23.8%。雖然營銷占比持續下降,但依舊占了總費用占比的一半以上,極大程度上吞噬了毛利。

            營銷占比高的原因之一,在于互聯網醫療一直以來在砸錢培養用戶習慣。

            據報道,從2015起的三年里,平安好醫生虧損近20億,平均每名客戶需要花掉6.22元的營銷成本,客戶付費轉化率卻僅從0.9%提高到2.7%。

            此番疫情可以說是為互聯網醫療帶來了龐大流量,這是否能夠為互聯網平臺們減少營銷支出,實現盈利?

            據中泰證券研究所顯示,互聯網醫療初步落地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 線上問診(2C),為C端提供付費的線上咨詢、復診等;

            二, 遠程診療(2B),大型醫療機構為中小醫療機構提供付費的醫療服務,如遠程多學科會診

            三, 處方外流服務,按交易額的1%-2%收費;

            四, 支付返傭,按支付流水的萬分之五返傭;

            五, 健康管理收費、消費商城運營等。

            互聯網醫療作為線下醫院的補充,不像共享單車、外賣等互聯網業務一樣,可以通過燒錢搶占市場份額、培養用戶習慣,從而在做大市場盤子之后進行提價。

            所以,用戶付費轉化率、問診頻次等數據至關重要。

            想用戶為線上問診付費并不容易,尋常的互聯網打法在這條賽道不見效,獎勵和補貼一暫停,用戶增長和活躍度也按下了暫停鍵。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曾在2016年平臺收取會員費之后的一個月內,發現平臺的問題降為原來的1/10,從而得出一個結論:“不要高估用戶的付費意愿。”

            微脈線上問診頁面

            四年之后,這一結論并未失效。在大部分人的思維里,有一個“網上看病,人均癌癥”的固有印象。這樣一句戲謔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用戶對線上咨詢不信任的態度。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意外地推動了問診量這個難題。

            39健康網總裁呂世峰提到,疫情期間,網站的訪問量在百萬級別,丁香園方面稱,其在線問診用戶環比增幅為215.32%,問診量環比增幅達134.91%。

            不過,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近日對外透露了另一個數據,丁香園現有醫生用戶存量為200多萬,但實際參與在線問診的醫生數量僅有1.5萬多人:“比例不到1%”。他同時對媒體表示:“疫情幫助企業完成了一次很好的用戶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行業的拐點已經到來。”

            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在接受虎嗅采訪時提到,疫情讓行業里的人看到了機會,但對大部分的做互聯網醫療的公司來說,最要緊的是打造從問診到購藥到履約全流程,覆蓋診前、診中、診后全場景的整體閉環能力,否則用戶信任和使用習慣就很難建立起來。

            可以預見的是,等到疫情過去,大量醫生和病人將回歸線下醫療。留給互聯網平臺打磨產品、提高留存率和轉化率的時間并不多。

            3

            互聯網醫療的線下故事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由于對在線問診效果不滿意進行投訴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2月28日,王林在某互聯網醫療平臺花了300元掛了協和醫院孫醫生的號,并在五六點等到了問診。

            王林的訴求是去痘印,并且把自己現在正在服用的藥告訴了孫醫生。她購買了醫生推薦的護膚品,但是沒用兩天,臉就又腫又紅,比就醫前更加嚴重了。王林再次咨詢醫生后得到了回復:您需要繼續吃原先用的藥,痘印需要等待慢慢自行消退,也可以去醫院做果酸換膚。

            三百元掛號費換了個模棱兩可的回應,并不能讓王林滿意:遵循醫囑后病情加重醫生為什么不給個說法,而是敷衍地直接說不要再吃藥了?處方單上沒有孫醫生的名字,這真的是孫醫生的號源嗎?不要求賠償,但是為什么連掛號費都不肯退?沒有客服電話,線上客服的回復往往要等1-2天,這是服務嗎?

            而平臺客服給出的回復是:網上咨詢不同于面診,無法獲取全部病歷信息和解決全部問題,還請體諒,建議您遵循醫囑。

            線上診療受技術限制,在沒有檢查以及真實接觸的情況下,很難對診療效果進行保證,這也是大部分用戶對互聯網醫療付費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

            而在線下建立實體醫院、與實體醫院合作,是解決診療效果、獲取用戶信任的重要途徑。事實上,這也是互聯網醫療平臺們根據政策做出的探索。

            互聯網醫療企業在2017年聚集在了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并未選擇并未選擇北、上、深、杭等互聯網發達、醫療資源豐富的地區,而是選擇了醫療資源不均衡、但政策支持力度大的銀川。

            當年3月,包括好大夫在線、微醫、丁香園在內的17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先后得到當地政府頒布的互聯網醫院牌照。

            但自第一家網上藥店誕生以來的20多年以來,政策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并不明朗,甚至稱得上是反復。

            互聯網醫療重要政策梳理,圖源未來智庫

            2017年5月,原國家衛計委牽頭制定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等征求意見稿曾強調遠程醫療只能在醫療機構之間開展,還擬定“此前設置審批的互聯網醫院、云醫院、網絡醫院等應在辦法發布后15日內予以撤銷”等條款。

            2018年,《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互聯網醫院必須落地在實體的醫療機構,線上線下要一致的監管,并且必須得有實體醫療機構作為依托。

            這兩大意見截然不同的態度,對于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意味著從“狂歡-遇冷-安心”的心情轉變。

            據動脈網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11月底,全國共有互聯網醫院119家,其中,寧夏有26家,占22%。

            而由于政策轉向,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健康界研究院、凱度咨詢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互聯網醫院數量達到294家,其中有148家建于2019年,是2014年-2018年5年互聯網醫院建設數量的總和。

            從問診量來看,互聯網醫院目前日均問診量約為2000-3000次/天,推算可得,2019年互聯網醫院問診量均值為2.7億次,而2016年互聯網醫院問診量為0.04億次。

            互聯網醫療與傳統醫療之爭,實際上是效率與效果之爭。

            互聯網醫療在發展的路上經歷的挫折并不比其他互聯網行業少,除了原先政策不明朗等其他因素,春雨醫生前CEO張琨曾用“互聯網想改造醫療,醫療不接受互聯網”來形容傳統醫療的強勢地位。

            但兩者并不是對立的,除了互聯網醫療平臺自建線下互聯網醫院以外,更多的探索正在進行。

            比如,平臺整合線下醫療資源,與實體醫院共建互聯網醫院,以及大型醫院自建線上互聯網醫院。

            大型醫院自建的優勢在于,允許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之后,實體醫院原先因線上無法報銷而導致留存率低的現象得到解決,且傳統醫院本身就具有區域性的影響力。

            但實體醫院線上化進度并不快。

            為醫院提供線上解決方案的卓健科技創始人尉建鋒告訴虎嗅,疫情期間有不少新的醫院來接觸自己的團隊,目前和卓健合作的醫院已經達350個。但是,目前接入了簡單線上問診的醫院占比在10%左右;真正的醫療資源轉移到線上的不到2%;能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的,“可能1%都不到”。

            而互聯網醫療與線下醫院共建合作的方式,則更為高效,這種合作方式也能夠為互聯網醫療爭取到更多優質醫生。目前,已經有相關的合作在進行,例如,浙大邵逸夫醫院提供醫生,納里健康提供IT服務和中后臺服務,共建浙大邵逸夫互聯網醫院,以及平安好醫生獲得了福州市區域互聯網醫療運營權等。

            總結來看,互聯網醫療的角色,主要是為線下醫療做補充,優質醫院一向是難啃的硬骨頭,此番疫情為互聯網醫療爭取到了不少合作機會,這是一個好的起點,但要同時兼顧“效率”和“效果”,互聯網醫療還任重道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