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只債券違約多年 中城建遍尋合作方重組
債券市場違約老面孔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城建”)名下已累積了多筆未償付的違約債券,但違約勢頭至今仍未止息。
據該公司日前發布的公告,“16中城建MTN001”未按期足額支付利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而此次已是該筆債券第三次違約。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的數據顯示,3年多來,中城建已經有高達8只債券多次違約,未兌付的債券違約金額超過130億元。
中城建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仍希望通過重組方式解決面臨的系列問題,但新的戰略合作方目前并沒有眉目。
一家承銷機構的工作人員透露,目前中城建“可能已經沒什么資產了”。
多債券持續違約
目前中城建已實質違約債券有8只,實質違約債券余額136.50億元。
中城建官網信息顯示,中城建成立于1990年,由隸屬于解放軍二炮后勤部的中國天龍實業總公司脫鉤改制而來。2016年8月,具有國企身份的北京中冶投資有限公司成為占集團51%股權的控股股東。
早在2016年11月,中城建就已經發生了首次債券違約。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11月28日,14中城建PPN003、12中城建MTN1和14中城建PPN004即同時出現實質違約,三筆債券余額總計60億元。
此外,數據顯示,目前中城建已實質違約債券有8只,已實質違約債券余額達136.50億元。其中目前已到期債券就有6只,已逾期未償本金就達100.5億元。
記者梳理發現,上述違約債券所募集資金多用于補充中城建及子公司營運資金和償還到期銀行貸款。此外,已實際違約的債券所涉投資機構眾多。天眼查信息顯示,中城建面臨的法律訴訟就有304起。
“幾年前做了財產保全工作后就沒再關注過了,其實目前法院對中城建該查封的資產已經查封得差不多了,目前應該也沒多大改善。”一家債權機構的業務承辦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各債權人也只能通過司法途徑追償,但目前來看,中城建方面的還債能力和意愿并無明顯改善,可能只剩下破產清算或重組方式能解決了。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各債權人能夠追回本息的幾率很小,“長期違約,且遲遲不披露財報信息,這明顯已經是‘老賴’了,這樣下去,以后肯定再不會有機構肯借錢給這家公司了。”
財報披露一拖再拖
“在債務持續期間都要披露財報,如果不按時披露肯定屬于違規,監管部門可以給予監管措施和行政處罰。”
在債券違約多年、持有人會議多次決議要求下,中城建至今未有明確還款方案,甚至拒絕增加擔保和增加交叉違約條款。而自2017年以來,中城建多次發布公告稱無法完成財報披露工作,至于原因,公告所稱一直是“由于近期接到法院關于我公司股權的裁定還未進行股權變更,同時公司個別要件未能按時取得”。
而多位業內人士和金融債券律師認為上述理由并不成立。“在債務持續期間都要披露財報,如果不按時披露肯定屬于違規,監管部門可以給予監管措施和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一家律所的金融證券部副主任告訴記者。
“我們能披露的都披露了,不能披露的也沒辦法披露。”針對財報未能及時披露的原因,中城建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除股權糾紛因素外,公司目前連付財報審計的資金都沒有了,“我們主觀上是想保護債權人利益,但現在也無能為力啊。”
目前為止,中城建最新一期的財報是2016年前三季度的。該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中城建資產總計約767.418億元,較當年初減少約266億元,其中流動資產總計約554.015億元,非流動資產總計約213.403億元。
而如今,除上述債券機構承辦業務人員外,一家承銷機構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透露出中城建已無資產可供償債的信息:“目前他們也沒什么資產了。”
此外,2019年9月北京中二院的一份裁判文書顯示,江蘇省國際信托曾于2019年7月向法院申請執行,要求被執行人中城建給付人民幣約3.3億元及違約金。北京中二院通過全國網絡查控系統及北京法院執行辦案系統查詢發現,中城建名下無可供執行的銀行存款、房產、車輛登記信息。法院也未能查找到中城建其他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
希望推進重組
“現在已經有很多(聲音)說我們破產了,但法院還是希望先按重組走。”
早在2017年,中城建方面就宣稱正在進行股權重組。時至今日,談到違約債券問題,中城建方面向記者表示依然未有明確方案,不過仍希望通過重組方式來解決,“現在已經有很多(聲音)說我們破產了,但法院方面還是希望先按重組走。當然我們對這個企業肯定是有感情的,我們不希望他破產,所以還在尋找新的戰略合作方進來把債務接下來,至少讓企業存續一段時間,再看能不能盤活資產后活下來。”
而記者問及中城建目前是否有足夠的資產可供盤活,在償還債務后能夠繼續經營時,對方則表示資產方面的情況并不清楚,但如果要恢復經營,新的合作方除承接債務后和原股東以及北京中冶方面都商談好之外,至少還需要自帶團隊。
中城建方面也表示,目前并未找到新的合作方。據其透露,原因之一是北京中冶至今并未退出,“中城建的問題不光是債券違約那么簡單的事情。北京中冶輸了官司還不退出,現在股權還沒還回來,工商登記也沒變更,就算有合作方,合作方要信誰的啊?”
而中城建與北京中冶關于股權的恩怨始于2016年。當年8月,中城建發布公告稱,北京中冶已完成對中城建51%股權的協議收購,轉讓對價15.84億元。雙方約定北京中冶在2017年8月1日前支付三分之一轉讓對價,并在24個月內付清剩余轉讓款。
而2018年2月,中城建即發布公告稱,中城建原100%股東(現49%)中城建國際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城建國際”)同51%股東北京中冶投資有限公司,正就北京中冶擁有的中城建51%股權的有效性及合法性進行糾紛處理。
去年北京高院發布的一份裁判文書則顯示,2018年1月中城建國際即以北京中冶未按時支付股權轉讓款為由將北京中冶訴諸法庭,而當年10月底法院的宣判結果則為北京中冶返還51%股權并協助完成工商登記變更。
而根據上述裁判文書信息,北京中冶一方在持股中城建后似乎發現中城建方面存在偽造財務數據行為。北京中冶在庭審中稱,其未支付股權轉讓款是因其逐漸發現中城建資產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中城建國際又一直不配合委托第三方專業審計機構對中城建資產進行審計。北京中冶方面稱,有事實可以確定,中城建已“資不抵債”,根本不是中城建國際承諾的“凈資產額不低于310502.02萬元”。
北京中冶還稱,在控股中城建期間,北京中冶承擔了大量擔保責任,并墊付了大量資金,北京中冶返還所持中城建51%股權之前,中城建國際應妥善解除北京中冶為中城建已承擔的不限于擔保、抵押、質押等法律責任。
而談到北京中冶至今未退出的原因時,上述中城建人士也透露出類似信息。他介紹,2018年初和2019年初,中城建國際曾分別邀請香港匯鵬(音)公司和中民集團兩家公司來管理中城建日常工作,期間兩家公司都分別和北京中冶商談過股權退還事宜,至今中民集團也在幫助尋找新的合作方,但因北京中冶所提的一些條件至今未能解決,股權退還一事目前都沒商定下來。
“北京中冶控股期間為公司一筆7億元的貸款提供過擔保,他們提出來我們要把類似的善后工作處理完就退出。”上述中城建人士表示,北京中冶所提的條件即是做好一些擔保貸款的善后工作。至于這筆擔保貸款的詳細信息,該人士一開始表示是2018年中在南方某家銀行所貸,后又改口稱貸款時間為2016年至2017年間。
記者就上述問題致電北京中冶方面核實,對方稱請示領導后回復,但截至記者發稿,并未收到相關回復。
(責任編輯:DF52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