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定期存款變理財拆著賣? 央行發文整頓高息攬儲
據接近監管人士披露,央行日前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對各家銀行重申按要求整改不規范創新,包括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等,提出將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執行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及自律機制合格審慎評估。專家解釋,央行該政策旨在為日后降低存款利率進行鋪墊。
“定期存款,階梯利率”退出市場
根據《通知》內容,銀行應嚴格執行央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
所謂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就是提前贖回產品時,其收益會根據存款時間分段計算利率。簡單地理解就是“定期存款,階梯利率,存得越久,利率越高”。比如李女士2019年夏天在某股份制銀行存了20萬元三年期的大額存單。根據靠檔計息規則,存滿三個月按1.65%計息、滿六個月按1.95%計息、滿一年按2.35%計息、滿兩年按3.45%計息,存滿三年的利率就是4.125%。如果李女士存滿一年半后需要提取,利率則靠檔一年期利率2.35%,她可以獲得利息7050元。
2019年12月下旬,金融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暫停新增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產品余額和新增客戶。記者今天查閱多家銀行的手機APP發現,目前大型銀行靠檔計息類儲蓄產品已經悉數下架。原本靠檔計息的大額存單的計息規則已經變為“提前支取按我行掛牌公告活期利率計息”。目前大部分銀行的掛牌活期利率只有0.35%到0.55%。在新規下,李女士如果提前支取只能拿到1650元利息。
“包裝”后的靠檔計息存款仍存在
雖然大中型銀行的靠檔計息類存款已經退出市場,但在攬儲壓力下掙扎的小銀行仍在大力推廣此類產品,只是將產品進行了一番“包裝”——拆成按周期計息的定期存款進行銷售。
在百度度小滿理財、京東金融等理財APP的“銀行精選”欄目里,振興銀行、華瑞銀行、裕民銀行等民營銀行的定期存款產品非常豐富。除了傳統的3個月、6個月、一年、二年,有些銀行甚至增加了7天、一年半、兩年半等周期。比如裕民銀行的“金裕存”,有1個月、3個月、6個月等檔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25%、4.4%、4.5%。該產品到期后,如果不提取,本金自動續投下一期,不計復利,最長可接力計息5年。
此外,還有的民營銀行將原有的到期一次性付息規則改為按月派息,并在長期存款產品宣傳欄的醒目位置打出“按月付息”。例如總部位于深圳的一家民營銀行,將原有的大額存單升級為“大額存單+”,最主要的改變就是將靠檔計息、到期一次性付息變為固定利率、按月付息,每月固定15日派息,存入即享4.2%。
存款利率下調可期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除了對靠檔計息產品進行規范,還提出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范圍。2017年以來,結構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財,成為各家銀行攬儲利器。然而這種看似存款實為理財的“冒牌存款”極易引發風險聚集,近期監管部門多次發文叫停假結構性存款,確保銀行不誤導消費者購買不符合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無論是靠檔計息,還是結構性存款,都存在銀行高息攬儲現象。央行《通知》就是要對高息攬儲行為形成約束。”資深觀察人士畢研廣分析稱,雖然近年存貸比考核紅線取消了,但一些中小銀行資金壓力相對還是較大,加上近年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寬,銀行爭相調高利率拉存款的情景仍然常見,此次通知就是要規范這種行為,否則敞口太大會造成惡性競爭。
為了給銀行減壓,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降低存款利率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今年年初降準一次釋放8000億,在銀行負債中占比很小。真正影響銀行成本的還是居民和企業的存款,這個占銀行整個負債的60%以上。”溫彬表示。
今年來,央行也多次表達對存款基準利率的重視。1月16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央行對于存款基準利率會根據國務院部署,綜合考慮物價等情況適時適度調整。2月20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撰文中指出,存款基準利率是我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將長期保留。未來將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等基本面情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截至目前,我國存款基準利率仍維持2015年10月水平未變。
(責任編輯:DF052)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