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科研攻關加速尋找戰疫利器

            2020-03-05 09:02:13     來源:中國經濟網

            疫苗和抗體研制、藥物篩選、檢測試劑研究、病毒致病機理研究……在疫情防控的另一條戰線上,科研人員也與“白衣戰士”一樣日夜奮戰。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科技界正協同推進,加快研發進度,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試劑、藥物、疫苗

            更多硬核產品正在路上

            軍事醫學研究院聯合相關機構研制的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3月1日通過軍隊生產注冊審評,并投入臨床應用。

            快速分離出病毒,測出全基因組序列,不斷研制和改進檢測試劑——疫情發生后,在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下,新冠肺炎的檢測時間變得更短、結果更準、操作更簡便了。目前已有至少7種診斷檢測試劑獲批上市。

            光“定位”病毒還不夠,找到“解藥”才能讓新冠肺炎患者安心。從70000多個藥品或化合物中篩選出5000個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再反復試驗選定100個左右藥物在體內開展新冠病毒的活性實驗,最后聚焦到磷酸氯喹等一批藥物……科研人員夜以繼日與病毒賽跑。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說,部分藥物正在開展臨床試驗,初步顯示出臨床療效。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進度如何?

            滅活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多條技術路線同步開展,部分項目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病理、血漿、中西醫

            科學救治與死神競速

            長長的一個鞠躬之后,醫生們開始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病理解剖,能幫助回答發病機制、病理特點等問題,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初步發現,血栓形成、突發心梗以及嚴重的合并感染等,可能是最終導致病情發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說,臨床救治正在考慮采用更多針對性方案。

            對疫情多一分認識,戰勝疫情就多一分底氣。

            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是利用康復者血漿中一定滴度的病毒特異性抗體,降低患者體內病毒含量,從而達到治療預期。第六版診療方案中對其適用癥和用法、用量做了細化。目前,已有數百名康復者獻出血漿,可用于救治重癥患者。在科技手段的助力下,一場愛心接力正在延續。

            臨床研究和臨床救治協同,讓科研成果更多向臨床一線傾斜;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盡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在武漢的102例臨床對照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癥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縮短、臨床治愈率提高,普通轉重癥比率降低。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披露的數據顯示,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6萬例,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效果良好。

            大數據、人工智能

            數字“新軍”有力策應

            疫情期間人員返程、復工復產,騰訊健康碼成為出入許多社區、辦公樓和交通口的“門條”。

            填報一次個人健康狀況,即可獲得一個健康碼,進出不同地點無需反復填報信息,防控部門也能借此快速掌握疫情大數據。截至目前,騰訊健康碼已落地武漢、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個省市,累計亮碼人次近6億。

            樣本、血液、試劑的采集運輸等流程環節多、要求高,依賴人工操作存在風險。北京宏誠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向武漢火神山醫院捐贈的“醫盤點——非接觸式快速盤點系統”,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一物一碼,實現與人“零接觸”、存儲“零誤差”、監管“零死角”、應急“零延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技術各顯身手,成為疫情防控中的新生力量。

            打開一款“新冠肺炎小區查詢”小程序,通過定位功能,就能看到本市確診患者所在的小區、人數等信息;智能語音外呼助手一天能給80多萬人打電話,對重點人群進行篩查、防控和宣教;北京地壇醫院重癥隔離區,病房內外情況通過5G技術實時互通,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在抗疫戰場上,科技的硬核力量不斷顯現,正成為阻擊疫情的有力武器。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