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人配送”大規模應用仍需時日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居家隔離抗擊疫情成為很多人的常態。在此背景下,人們采購生活物資的渠道也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快遞服務的需求。為了盡可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不少物流、電商企業紛紛落地零接觸的“無人配送”服務,表現格外亮眼。
京東智能配送車,首次在開放道路上進行配送,并精準將快件送達武漢市第九醫院;順豐無人機,載著3.3公斤的醫療防疫物資降落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無人機的首次配送;美團升級“無接觸配送”,開始在北京順義區多個社區使用無人配送車為居民送菜……客觀上,“無人配送”降低了病毒人際傳播的可能性,無疑成為阻斷疫情傳播的重要“幫手”。
細究起來,“無人配送”的應用場景,并不是新鮮事物。比如,這幾年,隨著無人技術的應用發展,在一些封閉的園區、大學校園、餐廳等場景都出現過無人配送車、智能送餐機器人的身影。
值得關注的是,低速載物的“無人配送”,能夠幫助社會補充相應運力,提高配送效率。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更是可以通過“無人”的形式實現“無接觸”目的,盡可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不過,這次疫情所帶來的應用,還是試點和示范性質,“無人配送”大規模應用還有一些問題存在。比如,無人配送車在開放道路上運行時,需要滿足的條件很多,包括該道路是否允許開放給自動駕駛車輛。比如,這些無人配送車由誰來管理、運維?出現撞人事故究竟是誰的責任?法律層面上也有空白和不健全,很多無人配送車沒有牌照,事故責任無法清晰界定。
可見,“無人配送”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一同協作解決的系統問題。“無人配送”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等全產業鏈合作。
如何解決“無人配送”的系統性問題?一方面,應該積極開展政策研究。鑒于無人配送車法律屬性是否屬于車輛尚不明確,參照智能網聯車道路測試管理,交通部門應盡快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二者加以區分,規范無人配送車上路、運營,并制定不同監管政策。同時,研究出臺配套產業政策,對生產、銷售、運營等環節支持,以更好培育壯大“無人配送”產業。
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制定無人配送車輛安全生產全流程的操作規范,對出車前天氣環境、安全員情況、車輛情況的檢查以及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操作、緊急情況下的操作等內容進行規范。為確保企業操作的規范性,行業主管機構需要牽頭制定相關的操作基線并在整個行業中推廣。
此外,無人配送車在緊急情況下,管理人員可采用現場或遠程的方式接管該車輛控制。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在人工控制時,應具有一定專業水平,應取得相應操作資格,并由相關部門予以確認。
可喜的是,在這次疫情狙擊戰中,“無人配送”得到了廣泛認可。不過,“無人配送”大規模應用仍需時日。
(責任編輯:DF529)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