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員志愿者守山鄉:有困難,更需要有干勁
2月14日,北京平谷區黃松峪鄉黃松峪村到處一片銀裝素裹,一面寫有“黨員志愿服務隊”的鮮紅旗幟在村南出入口檢查點迎風飄揚,一枚枚黨徽在堅守崗位的黨員志愿者胸前熠熠生輝。半個月來,由48名黨員組建的志愿服務隊堅守在防控一線,通過實干、細干、巧干,守護著山鄉安全。
從27歲到96歲,48名黨員組建“防疫墻”
“作為共產黨員,我申請沖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志愿加入阻擊新冠肺炎黨員志愿服務隊!”疫情發生后,黃松峪村92名黨員踴躍報名,申請沖鋒在前。村黨支部根據身體素質、文化程度等情況挑選48名黨員組建了黨員志愿服務隊,這其中最小的27歲,最大的已經96歲。
摸排管控、動態巡查、卡口登記、宣傳普及防控知識、勸散聚集人群、關愛孤寡困難人群……半個月以來,48名黨員在“戰疫”一線,時刻踐行著曾在黨旗下的錚錚誓言,把初心寫在行動上,筑起一道安全“防疫墻”。
嚴防死守是必要之舉。即使穿戴著厚厚的棉衣、棉鞋、棉帽,堅毅的臉龐依然凍得通紅,黨員志愿者不時跺腳驅寒,搓手取暖,一一為來往人員測溫登記。“現在不管是誰進出,都必須嚴格登記,不漏一人,不漏一車。”黨員志愿者在寒風中,黨旗下,成了一道暖心的風景。
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
黃松峪村有2067人,還有農村商業銀行、黃松峪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黃松峪鄉中心小學,取錢的、看病的,群眾往來頻繁,怎么辦?
面對可能出現的人員聚集,黃松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長山連夜和村“兩委”成員協商,并立即行動,黨員志愿服務隊志愿者3班倒,24小時在崗,同時對所有進村人員開展地毯式摸排。2天半,全村出平谷區上班人數統計完成建檔;3天,外嫁外娶、離村探親情況掌握清楚;半天,銀行、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租車等動態人員登記造冊,進行動態管理……每天,黨員志愿者都在與時間賽跑,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全村都是排字房,每一排都可以進出,安全隱患太大。黃松峪村將村內原本30余個出入檢查點僅保留2個。第一道就是村南出入口檢查點,負責進出人員車輛測溫登記排查勸返等工作。第二道出入口檢查點距離第一道僅有300米。如此之近,為什么要設置第二道防線?原來,第二道防線將銀行、學校、衛生院等大人流活動區“隔離”在本村村民居住區之外,避免密切接觸。
每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
“防控措施細一分,群眾安全感就多一分。”張長山根據疫情的嚴峻形勢不斷調整、優化著村里的防控措施。公交25路、26路、38路站點眾多,到哪里去?從哪里回來?防控易出現盲點。在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情況下,張長山與相關部門協調,將所有途徑黃松峪村的站點縮減為一個,即村南出入口檢查點。
“我是一名黨員,將堅守崗位,直至勝利。”黃松峪村第一書記王凱東,從大年初一開始就沒再回過位于平谷城區的家,拎著換洗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一頭住進了村委會。王凱東是平谷區司法局的工作人員,通過村里的廣播及時播放防控知識、典型案例,提高村民防范意識,做到科學防控、依法防控。經過反復宣傳引導勸說,春節期間所有拜年、走親戚的人員全部被“鐵面無私”的黨員志愿者勸返。
“輕傷不下火線,腰腿疼算什么。”陳殿國多少次用腳步丈量了全村每家每戶的情況,誰家在市里工作,誰家有學生,誰家開出租,每家每戶情況他倒背如流。
“防控疫情是大家伙兒的事,不要小看我,我這身子骨硬朗著呢。”有著34年黨齡的老黨員商印今年已經75歲,主動請纓背著消毒設備為重點區域進行消毒,每天需要噴灑10余桶,每桶30余斤,往返步行10余里地。
“我將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的大四學生李冬冬,也是一名退役軍人,為這支平均年齡60余歲的隊伍注入了青春的力量。
……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黃松峪村黨員志愿服務隊用實際行動感染、凝聚、動員著廣大村民。如今,主動接受測溫、主動登記,安全有序通過出入檢查管理點已經成為常態,不少村民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群防群治工作中,為家鄉防疫工作助力。(光明網記者宮辭冉金潔)
記者手記
在阻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防止疫情輸入是重點,也是難點。截至2月15日24時,位于北京東部的平谷區尚未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為首都堅守著“東大門”。據了解,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平谷區各社區、村進行封閉式管理,入口24小時有人值守,黃松峪鄉黃松峪村黨員志愿服務隊的實干、細干、巧干,就是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個縮影。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沖在前列、干在實處,他們用真心和行動守護山鄉安全,筑牢疫情防線!
(責任編輯:DF52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