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脆李變成“金果果” 農戶住上小洋樓!

            2020-02-08 13:47:52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脆李變成“金果果” ,農戶住上小洋樓!

              “不用著急,還有10來天才用打藥,你提前準備好,隨時保持聯系,芽苞轉綠就準備打藥。”2月6日,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方波博士接到了巫山縣曲尺鄉脆李種植戶陳正喜的電話,咨詢病蟲防治問題。往年這個時候他已經在果園里奔波,這段時間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不能下鄉,但他對農戶的技術指導沒有停。

              科技攻關讓巫山脆李變“金果果”

              “3月是李樹開花的季節,花芽露白之前的李樹春季管理是全年病蟲害防治的重要一環。”方波說,這是關系到今年李樹開花結果、品質提升的關鍵,每年這個時候他們都要到巫山脆李主產區各個脆李基地進行培訓和現場指導,現在是非常時期,雖然不能趕到現場,但是會通過電話、微信進行線上咨詢、指導。

              方波是重慶市級科技特派員,也是巫山脆李專家大院的常駐專家,18個深度貧困鄉鎮產業扶貧技術指導組成員,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任務,基本每個月都會來往重慶主城至巫山之間,執行項目任務、開展培訓指導。除了現場指導,還開展集中科技培訓,僅去年巫山縣鄉村三級產業人才培訓,一次就接近1000人。

              重慶市巫山縣,位于重慶最東端,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山高坡陡,是渝東北片區最大的巖溶地區。巫山脆李專家大院所在的曲尺鄉因為地處巖溶山區,土層薄,暴雨沖刷破壞力強,水土流失嚴重,曾經一片荒山。過去,村民們只能種植耐干耐旱的玉米、紅薯,而現在這里瓜果飄香,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

              “巫山脆李的種植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距今1000多年歷史。”方波說,這里的李子比普通李子脆、嫩、甜,不過以前都是農戶在田邊地腳種植,沒有形成規模,也賣不起價。小小的脆李能不能變成當地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巫山縣與院校、科研院所開展了合作。

              研究人員從2007年開始大力開展品種提純選優試驗工作,采用DNA條形碼分子鑒定的方法進行脆李良種特征序列分析,審定巫山脆李品種。2014年開始,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與巫山聯合開展了巫山脆李品種篩選及區試選育工作,選育的晚熟巫山脆李品種“宛青”,讓原本在7月初成熟的脆李延長到8月,果品的供應期更長,緩解了果品集中上市壓力,產業更能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科技支撐,小小脆李變成了“金果果”。

              脆李讓農戶蓋上了小洋樓

              65歲的王恩海,是巫山縣曲尺鄉權發村的農民,坐在自家落地大玻璃的小洋樓里,他掩不住笑意:“說實在話,我們村脫貧致富真的全靠了李子樹,這幾年90%的村民都蓋了新房,好多還在縣城里買了房。”

              為了致富,王恩海種過地、養過豬,他辛苦把兒子供上了大學,讓兒子在成都的設計院做了設計師,不用再回這窮山窩,沒想到花甲之年的他卻靠著李子樹走上了富裕之路。

              “以前我也種李子,但是只能賣到一兩元一斤,現在可以賣到十幾元一斤,我最高還賣到過20元。”王恩海算了一筆賬,他現在有李樹20畝,前年賣了七八萬元,去年小樹長大,產量翻倍,賣了17萬元,而以前他和老伴辛苦種地一年收入僅過萬元。

              “種脆李能夠致富,全靠科技特派員的幫助。”王恩海說,從2007年開始,村里、鄉里、縣里對脆李越來越重視,種脆李有補貼,技術人員上門了,還組織村民到外地或種植大戶家里參觀、學習。新品種果子比以前更大更好,科技特派員們指導如何科學規范種植、田間管理,他的脆李成了無公害綠色食品,售價也一年比一年高。以前,他們需要把脆李用船拉到湖北等地賣,現在巫山脆李出名了,水果商都守在門口,根本不愁銷。

              脆李的成功,讓曲尺鄉嘗到了甜頭。截至目前,曲尺鄉累計種植脆李2萬余畝,達到豐產期1.5萬畝,全年產量達1.5萬噸,實現產值2.4億元。種植柑橘1.2萬畝,豐產期1萬畝,實現產量1.5萬噸,實現產值9000萬元 。而這只是巫山依托三峽庫區自然優勢開啟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巫山小水果產業體系效益凸顯,帶動了1.4萬余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我們針對全縣的特色產業進行科技支撐。”巫山縣科技局局長黃承權介紹,他們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39名,縣級科技特派員117名,建成巫山縣特色效益農業科技特派員團隊1個,成立干果、水果、畜牧、中藥材等4個專業團隊,全覆蓋120個貧困村和1個深度貧困鎮。

            (責任編輯:DF529)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