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首批援鄂醫療隊戰疫日記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首批10名醫護人員于1月26日千里馳援武漢。在緊張的救援間隙,援鄂醫療隊員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護士長邵娜、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明宗娟等寫下了一篇篇《抗疫日記》。真實地記錄了在抗擊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發生的感人的故事。
第八天——援鄂醫療隊員明宗娟
第八天(2月2日),因為凌晨12點要接夜班,晚飯后收整好行裝,便躺到床上,準備瞇一會兒。一個多小時過去,翻來覆去,仍無睡意。索性拿起手機,讀池莉,讀方方。池莉的《霍亂之亂》像是疫情的預言,但最終的結局是戰勝。方方也說,武漢最慌亂的日子已經過去,而武漢人聽話又通達,幽默又堅強。我想說,我們這些奮戰在臨床前線的,也是通達又堅強的。
昨晚11點整從酒店出發,不到五分鐘的車程,我們很快就進入了武漢市第九醫院。一行16人的隊伍,擁在清潔區的通道里,大大限制了我們更換衣物的速度。真不敢想象,臺下十分鐘就能穿好的防護服,實戰時竟然需要將近1個小時。
兩層帽子、兩層口罩、兩雙手套、三層鞋套、防護服、護目鏡、隔離衣的標配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程度的安全感,但也導致行動的極其不便。在密閉的空間里,頃刻之間就會感到呼吸困難,甚至頭暈、頭痛、惡心、心慌,像要窒息。不停練習深呼吸,憋氣的感覺似乎逐漸適應,但鼻根不堪受壓,很快就出現了疼痛。皮膚嬌嫩的耳根,也陣陣灼痛。偶爾面部、鼻子或者脖頸出現莫名的搔癢,卻無法隨意地撓抓,只能強忍著,讓人痛苦不堪。
護目鏡容易起霧,大部分隊友還戴著眼鏡,一層霧氣再加一層霧氣的氤氳,只能霧里看花。為了找出最佳的視角,我們一個個歪頭斜腦,皺眉瞪眼,嘗試著透過那小部分被水汽豁免的鏡片,看清眼前的世界,眼前的戰場。
交接完查房,我們要盡快熟悉His系統,了解監護室里外所有患者的病情及診治方案,查看呼吸機的模式及參數,必要時作以調整。監護室外的病人大多已經休息,也有幾個還在發熱,還有血壓高、血糖高的需要臨時處理。有一個中年男性,病情已經穩定,卻不停訴說睡不著,睡不著不是因為身體不適,而是心里難受。為何難受呢?我想隔離病房的診治并未讓他感到恐慌,層層包裹的我們也不會讓他害怕,反而有親切的關懷給了他溫暖,但人到中年的身份讓他輾轉反側。他是病人,也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
平日工作里處理慣了普通病房,進到監護室,真的是壓抑難受。這些病人飽受疾病的折磨,監護儀不同節奏的心跳聲,嘀嘀嘟嘟的報警聲,從來不會消停,痛苦的呻吟也是此起彼伏。百步的空間,來回穿梭,很快就熱出汗來。一名55歲的大叔,呼吸困難尤為顯著,各項生命體征都頻繁報警。反復調整呼吸機參數,追加各種藥物處理,只到最后胸外按壓、應用強心劑,持續的心肺復蘇仍未能從死神邊上把他拉回來……
埋頭補搶救記錄的時候,幾滴水珠掉落在鍵盤上,分不清是鏡片的水汽,還是額頭的汗珠,抑或分明就是眼里的淚水……
從監護室出來,模糊的視野里,瞥見了護士臺上的一株水仙。連日的忙碌,讓人無暇給它照料,花盆里的水幾進干涸,水仙的莖葉也顯出枯黃,多半兒耷拉著,甚至打折了,憔悴得跟通宵達旦的我們一樣。但讓人慰籍的是,在這凜冽的寒冬,在這無人顧及的環境,它卻百毒不侵,開出了潔白無瑕的花朵,并且還有很多花骨朵兒蓄勢而發含苞待放。
都說水仙花寓意吉祥,那么頑強的凌波仙子啊,你快快振作起來,保佑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好嗎?
第九天——援鄂醫療隊員邵娜
3日清晨,我完成了第一個夜班,剛從病區出來,陽光正好,溫暖入懷!第一次進入“紅區”是晚上十一點,我和隊友乘坐專用公交車趕赴九院,想著能早一點接替上一班工作的戰友們,好讓他們回去休息,昨夜八個小時戰斗,十一個小時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不上廁所,我也第一次穿上了紙尿褲,我們在堅持!
第一次走進九院的隔離病房,進入到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的一線工作中,內心很忐忑,也有點緊張和恐懼,但是看到同隊的小妹妹,我必須堅強勇敢,我要為他們以身作則,鼓舞士氣。進入清潔區,我們每個人熟練的穿上一層又一層防護服,帶上護目鏡,戴好口罩,裝備齊全開始戰斗,還沒有走進病區,護目鏡上已經起了霧氣,戰友們都感覺呼吸不暢,我們互相鼓勵加油打氣,信心十足去迎戰新型冠狀病毒。
進到病區,大家立即投入工作,一共35個患者,8個病危,23個病重,我們按照分配兩人一組,每組分管八名患者,此外,我還要負責主班和醫囑處理的任務。大家立馬投入戰斗,交接患者,巡視病房,了解病情,做好生活護理和相應護理治療。職業習慣使然,交接完患者后,我首先熟悉了病區環境,尤其是搶救物品和搶救車的位置和備用情況,檢查了治療室的各種物品擺放,做到心中有數,以備需要時能在第一時間內拿到,隨后了解了消毒隔離情況,配置消毒液,在這個班次中將治療室、護士站和走道,用消毒液前前后后噴灑消毒了三遍,臨下班前用紫外線燈將治療室等地消毒,為大家提供一個相對安心的工作環境。
所有治療在緊張有序進行著,不知不覺過去了四個小時,有的隊友支撐不住了,口罩嘞的耳朵疼,護目鏡壓的鼻子疼,艱巨的條件下大家的身體逐漸達到極限,我們多次勸對方換著休息,但是沒有一個人愿意,都積極的把休息時間留給他人,這些工作放在平時對于身經百戰的我們來說真是小菜一碟,但現在大家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走路像企鵝一樣笨重,還要不停的穿梭在病房,給病人做生活護理和治療用藥,這樣一個夜班,是對專業能力和身體素質的考驗,但大家決定一起堅持到下班的決定,讓感動、感謝與團結在這個的病毒環繞的病區為我們帶來了希望與動力。我們組八名患者,有五名都是臥床患者,其中一個還插著胃管和尿管,要翻身、喂藥、喂餐、喂水、監測生命體征等等。記得有一個稍微輕癥患者需要水,我拿著水壺去給她倒,但她自己走到病房門口,把我阻擋在了門外,不讓我進去,倒完水后微笑的說了聲“謝謝”,我看到了她眼里的堅強和感謝,以及戰勝疾病的勇氣。還有一位患者喘的厲害,說是口干想喝水,我走到床前,倒了一杯水,但溫度有點燙,讓他稍等一下隨后準備去水龍頭下沖一沖涼涼,但患者就來不及,我就給他倒在杯蓋上一點一點看著他喝下去,看到患者的時候,有一種心痛,感到心塞,感覺他們真的很弱小,他們需要更多的照顧和安慰,只希望能幫他們多做一點,哪怕多做一點點舉手之勞的事情,我的內心才能得到片刻安靜,疾病無情人有情,就希望我們的一次握手,一次鼓勵,一個微笑,都能帶給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下班后,每個人都是布滿勒痕壓傷的臉和滿是褪皮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但卻都有一雙堅定的眼神和一股與疫情對抗的決心,這是我們二院人、交大人的決心,也是我們醫療隊,我們陜西人的決心,更是所有中國人的決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與病毒抗戰到底,我堅信我們一定會贏!
(責任編輯:DF522)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