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科技企業的戰疫:做芯片的這個春節都幫別人找貨了

            2020-02-07 09:44:01     來源:鳳凰網

            在除夕復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對于家在武漢的王洪來說,新冠病毒的爆發,為今年春節創造了不一樣的體驗:父親住院,家人被隔離。

            而他所在的企業——華中數控,因為疫情蔓延,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雪片一樣的訂單。除夕,王洪和其他三四十位同事回到了工作崗位。王洪遠程辦公,其他同事則各奔天南地北。

            華中數控,是武漢一家有著悠久抗疫歷史的企業,早在SARS時期,這家企業已經開始為全國供應紅外測溫儀。這種儀器大多放在機場、火車站和醫院,能夠在行人沒有任何感知的情況下,于七八米外檢測出體溫。

            因為業務的特殊性,華中數控在一線的員工,就這樣成了與醫護人員并肩作戰的戰士。

            他們活躍在很多場景。除夕夜,武漢版“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醫院開建,數位工程師工作至深夜;大年初一,武漢的工作人員連夜趕往東北,為長春火車站安裝調試設備;初八,工程師們前往武漢的醫院工作,他們笑著說:我們不僅與死神擦肩而過,而且是與死人擦肩而過。

            科技企業如何面對疫情的挑戰?

            這是一個糾結的問題。即便對于華中數控這樣的企業來說,紅外測溫也只是公司的一塊業務。抗疫情之外,其他業務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沖擊。在疫情面前,危與機并存,似乎已經是比較好的局面,而更多的企業,不得不在焦頭爛額的情況下,想著究竟應該怎么辦,才能挺過這一輪疫情。

            科技企業的戰“疫”,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突發的疫情,就像上升趨勢線中的陡然下滑,并不會改變未來的方向。CV智識采訪了四家中小型科技企業,請他們談一談,疫情之下的危與機。

            “這個春節都幫別人找貨了”

            芯片超人創始人 姜蕾

            我做芯片分銷已經十幾年了,這個春節都幫別人找貨了。

            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紅外測溫等設備需求猛漲。像華中數控、浙江大立這些企業,臨時接到許多政府訂單,要在一周內交付上線紅外測溫設備。

            但是,企業的產能,平時沒有那么大的量,可能他們一年有能力生產數千臺,一般來說也就出貨幾百臺。所以,這些企業沒有備足料,尤其是非常缺芯片。

            1月23日晚上,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發了條朋友圈,說缺美國ISSI的內存芯片,放了一個電話求助。陳總的這個截圖很快傳遍了各大行業群,業內的人都幫他們找芯片,有人甚至直接找到了ISSI的董事會,所以這事當晚就解決了。

            但是,發了這個需求之后,華中數控發現自己還缺十顆料,于是我在大年初二寫了篇文章,幫他們一起找。

            過年那個時間點,找貨的關鍵在于找到貨并且能發出來。華中數控這類醫療器械終端廠商,以往對接的大部分是外國的芯片公司,國產替代芯片很少。如果從海外進口,光報關起碼得7天,那就只能從國內原廠代理商,和深圳華強北這類公開市場拿貨。

            初二那天,就是幫終端商到處找人。當時找到一個有貨的人,在潮汕家里,他知道此事后馬上趕回深圳,開倉放貨。還有很多人找到我,愿意降價供給、甚至捐芯片。

            忙活到晚上,就只剩兩顆料了。有一顆是ADI的,有人幫忙找到了該芯片廠商亞太區的老大,讓幫忙協調。ADI查代理商的庫存,看哪家有,趕緊幫忙發貨。

            直到初八那天,有三個廠家,先后跟我提了幾十萬套紅外測溫設備元器件的需求,應該說現在需求還是十分旺盛。我甚至看到一個在深圳的工廠,他的客戶寫信給深圳政府,說為了抗疫情要做設備,懇請讓深圳這家工廠開工。

            不過,這次需求的急劇增長,還是暴露了一個問題,醫療電子供應鏈實際上是比較脆弱的。

            醫療設備對于品質的要求比較高,同時電子物料占總體成本,比例沒有那么高,因此醫療設備多用國外芯片,并且不會輕易變更。尤其是,要在一周內交付上線產品,這么急不可能用國產芯片來替換。如果要替換,要把芯片焊在電路板上做測試,短期內趕不上計劃。

            但是一直買國外的東西,疫情來了,發現著急的時候也跟不上。這個時候,國內的終端廠商可能會考慮多找點備胎,這給國產芯片開了一個機會窗口。

            時間往后延的話,國產芯片或許能夠在這輪疫情中有一波替代機會。最近,已經有國產溫度傳感器廠商找到我,說可以替換相應的國外元器件。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國產廠商做進去供應鏈了,他們會趁疫情的機會大力推廣。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后期把現金流盡量控制一下”

            武漢木神機器人CEO 辛亞運

            我們是做物流搬運、服務機器人底盤研發的,公司在武漢和蘇州都有辦公室。蘇州負責市場和財務工作,武漢是物流中心,收貨發貨都方便,因此主體公司在武漢,負責研發以及部分裝配工作。

            武漢封城的前一天中午,我們公司就已經放假了。在放假前一天(1月21號)我們已經對年后的工作做了詳細的規劃,任務都布置下去了:2月1號開工,2月17號所有物料到達武漢公司,2月29號給江浙滬、深圳、廣州的客戶供貨。

            看到武漢封城消息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2月份回不了武漢了。我自己是煙臺人,公司里的員工也多來自武漢周邊城市或省份,比如十堰、西安、山東、安徽等。

            不只我們回不去,供應商的貨也進不來。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都是現款現貨,不會有備貨的情況。一般是客戶下單之后我們才會備貨,貨進不來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出貨。

            現在大家都在說遠程辦公,但對于我們來說遠程辦公沒有用。機器人設計需要根據實物尺寸糾偏,否則加工出來的東西沒法用。如果送出去的尺寸有問題,后續的成本會更高,因為機器加工一次至少是五套起,五套的成本大概在10萬左右。所以我們只能等武漢解封,實物到達武漢之后,再去設計、加工所需要的外形、尺寸等。

            2019年的時候我感覺整個行業是穩中有下滑的狀態,但到了年底的時候還是能夠看到一些希望的。

            因為我們的貨是從2019年11月底開始出,每個月大概能出5套左右,后面出貨量隨著產品穩定也在逐步上升,我們能看到這個趨勢,而且全國代理找我們的也很多,他們也愿意在一些條款上讓步,比如代理費用。所以我們當時預計2020年應該會迎來產品生命周期最高峰階段,一個月能出10臺、20臺。

            但現在人到不了公司,遠程辦公又搞不定,物資也匹配不到,但我們每個月還有人力成本、房租、水電、物業,有些公司如果有貸款的還會有貸款利息,有的還會跟資方簽協議,像對賭,年尾孵化利息之類的,這些都會對中小企業產生很大的壓力。

            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后期把現金流盡量控制一下。不過我們的現金流在行業中還可以,之后客戶的需求量即使沒有預想中那么大,但需求保持在去年的水平應該問題不大,所以控制之后我們的現金流可以做到盈虧平衡,最壞的結果就是發展慢一些。

            “未來會面向B端承接一些技術服務類業務”

            小貼顯微鏡創始人兼CEO 黃凱

            我們公司主要是做顯微成像技術,產品是便攜顯微鏡。這次疫情短期內會對公司業務有影響,畢竟封城后,快遞復工比較晚,貨發不出去,研發人員也難以到公司參與研發工作。

            疫情發生時我已經回到黃石了,目前只能在家跟公司同事線上辦公。現在我們正在參與省科技廳針對疫情的科技攻關項目申報,希望能夠用我們的顯微成像技術為抗擊病毒出一份力。

            疫情發生后,公司同事都待在家里,但大家還是很樂觀的。大家都相信疫情一定可以過去,并討論如何將我們的專業技術應用到抗擊病毒中去。

            因為之前我們一直都對現金流問題控制的比較好,所以這個暫時對我們影響不大。未來我們也會拓展公司的業務,比如會面向B端承接一些技術服務類的業務。

            疫情結束后,我們希望能將我們的便攜顯微鏡應用到個人健康的日常監護中,讓每個人都可以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

            “已經開始在家辦公,為疫情結束后的開工做好充分準備”

            博瓦科技CEO 胡亮

            我們公司是做安檢違禁物品智能識別系統的。本來年前就做好了規劃,打算2020年開始在幾個前期試點城市小范圍部署我們的安檢云盒項目,但現在由于這次疫情整個規劃都延后了。

            1月20號是我們公司原定的開年會的日子,之前還想好了年會有哪些活動,去哪里耍,后來因為這次疫情都取消了,只是在公司簡短開了一個年終總結大會。

            武漢封城的那天我還在武漢,當時首先要確保的就是員工的健康問題,那時大家對于未知疫情更多的是恐懼和擔憂。但現在大家的情緒已經由原來的恐懼變成了互相鼓勵,爭取一起渡過難關。

            最近同事們已經開始在家辦公了,在網上把能做的工作先做好,為疫情結束之后的開工做好充分準備,盡量把疫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周圍的親人和朋友都可以順利渡過難關,每個人都能看到春暖花開的日子。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