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癥醫學科醫生饒歆:崗位需要 我就要頂上去
2月3日晚,當記者撥通饒歆的電話時,他剛剛結束一天工作回到住地。電話那邊的他,聲音略顯疲憊。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后,一張在重癥隔離病房拄拐堅持工作的醫生背影照,感動了無數人。照片里的主人公,正是饒歆。
堅守崗位的“雙拐醫生”
“我已經完全脫拐了,腿傷已經基本恢復。”在電話里,饒歆告訴記者。
饒歆,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一名醫生,目前主要負責隔離病房的管理工作。2020年元旦過后不久,饒歆的一只腳意外扭傷。骨科醫生建議饒歆臥床休息兩個星期。但他在臥床4天后,便拄著拐杖回到了工作崗位。
“當時我很著急,因為再過幾天,我就要接替同事進入重癥隔離病房。”在試著克服獨自拄拐上下樓梯、回到住處等問題后,饒歆毅然決定重返崗位。
“我僅僅只是腳崴而已,但病人更需要醫生救治。院里已經確定好了工作方案,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奮戰在一線,對我來說,義不容辭。”饒歆說。
饒歆所在的重癥醫學科,承擔了全院近八成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疫情爆發后,科室一病區臨時建立了重癥隔離病房,其職責就是收治疑似或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而其他兩個病區主要收治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的、從其他科室轉過來的病人,即醫學上初篩沒有罹患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病人。
在隔離病房值班,醫護人員需要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這加大了工作難度。在進入隔離區前,每位醫護人員要在緩沖區穿上“三層衣”——先工作服、再隔離衣、最后防護服。由于腿腳不便,饒歆只能坐著穿、脫隔離衣,由于坐著會接觸污染區的凳子,所以饒歆還必須多穿一件手術服阻隔。每次進出隔離室,饒歆都要比別人花更多時間,行動上也多有不便。
為了防止將病毒帶出隔離病房,房間里所有可能污染的物品都不可以帶出。為此,饒歆特意在隔離病房放了一根拐杖,作上班時用;在隔離病房外放了一根拐杖,下班后用。這一舉動,讓他被同事戲稱為“雙拐醫生”。
重癥患者的“守護衛士”
當然,最具挑戰的任務,還是對患者的救治。由于隔離病區的病床全部處于滿員狀態,這對醫護人員的身心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戰。比如,給一個150斤重的病人翻身,平時只要3到4個人,現在由于身處防護服,則需要平時兩倍的人力。對患者的穿刺插管,也因為視野受限,需要更多精力才能完成。
饒歆直言,在重癥監護室從事醫生工作九年,這是第一次直面如此嚴重的疫情。每天進入病房之后,饒歆與早班醫護人員開始交接班、查房,逐一了解病人情況,并安排和布置當天的診療計劃。此外,饒歆還需要時刻了解在崗人員健康,以避免交叉感染。
“在這里,患者完全處在一個家屬無法探視的陌生環境中,我們作為醫護人員,不僅要承擔救治者的重任,有時也要扮演家屬的角色,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饒歆說,看到隔離病區里的重癥患者經過治療病情好轉,他也打心底感到高興。
同其他同事一樣,饒歆已經連軸轉很多天了,最長時間達36小時持續工作。這對于有腳傷的他,也是一次體力的挑戰。但饒歆卻說,整個科室有將近200名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自己只是堅守崗位的普通一員。
“很多年輕護士和醫生,老家在外地,一年見不到一次父母,他們原本計劃在春節返鄉,但是隨著疫情蔓延,大家都主動選擇堅守崗位,這些細節讓我深受感動。”饒歆表示。
最大心愿是打贏戰役
最近,饒歆剛從隔離病區換到非隔離病區工作,工作壓力稍微減輕一點,這對他來說已是一個難得的喘息機會。饒歆告訴記者,再過一周,他將再次回到隔離病區參與管理。隨著疫情的不斷深入,隔離病房的重癥病人會逐漸增多,病情也會更加復雜,對待這些病人的救治需要更多耐心。
“我已經完全脫拐,再回去的話,身體上的負擔就沒有了。對于我們一線醫生來說,新冠肺炎重癥病人的救治和跟其他病毒性肺炎救治的流程是相似的,雖然目前尚無有效的特效藥,但其實我們有比較豐富的治療手段還是夠的,大家對控制疫情還是要充滿信心。”饒歆說,雖然現在疫情拐點還沒有來臨,但他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充滿信心。
自從疫情爆發,饒歆一直沒有回家住,只是在空閑時,和家人視頻聊聊天,相互鼓勵加油。
“沒有時間陪女兒打球,也沒有辦法輔導她功課。但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幸福。”饒歆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打贏這場戰役,盡快和家人團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韓秉志)
(責任編輯:DF078)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