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保監會:降不良 增普惠 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伴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金融供需不平衡不適應的矛盾日益凸顯,給銀行業和保險業發展提出了諸多挑戰。
回望剛剛過去的2019年,銀保監會繼續堅持從嚴監管態勢,向市場亂象頻頻“亮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公司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
可以說,面對2019年風云變幻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銀保監會主動作為,多措并舉,引導銀行業保險業平穩度過“改革年”“轉型年”和“開放年”。
全年處置不良貸款約2萬億元 “防風險”取得關鍵進展
近年來,在“一委一行兩會”的中國式雙峰監管下,我國金融體系穩健運行,風險總體可控。但受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及公司治理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影響,金融風險有所暴露。
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無疑是貫穿銀保監會2019年最重要的工作主線。銀保監會通過“嚴監管”“補短板”,對各類金融風險挑戰主動出擊,打出了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維穩之仗。近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指出,2019年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
防風險、治亂象,少不了監管的“鐵腕重拳”。從罰單數量看,2019年銀保監會對市場亂象的懲罰力度,高壓態勢不減,依法查處大案要案。全年處罰銀行保險機構2849家次,平均每天開出超7張罰單,處罰責任人員3496人次,罰沒合計14.5億元。
面對銀行業不良資產、影子銀行、交叉金融業務等重點金融風險,銀保監會2019年5月8日出臺《關于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銀行機構從股權與公司治理、宏觀政策執行、信貸管理、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風險、重點風險處置等5個方面開展整治。同時,持續落實“資管新規”,逐步清理壓縮不合規的表外理財非標資產投資、表內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同業理財等業務規模,嚴控銀信類通道業務。還針對保險機構持續開展多層嵌套投資、關聯交易加杠桿等違規行為的清理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銀保監會與多部門協調合作,針對不同風險分類施策,做到了及時“精準拆彈”。2019年5月2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依法對包商銀行實施接管,果斷“滅火”,避免金融風險進一步蔓延。此外,恒豐銀行改革重組、錦州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大家保險集團成立等也成為2019年我國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市場化、法治化水平提升的標志性事件。
據統計,2019年全年處置不良貸款約2萬億元,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資產管理;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風險持續收斂,三年來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峰值壓降16萬億元。
同時,2019年也被稱為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的攻堅之年,銀保監會聯合相關部門扎實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網貸風險出清速度持續加快。截至2019年末,全國實際運營網貸機構248家,較年初下降76%,機構數量、借貸余額及參與人數連續18個月下降。
為堅定不移落實“房住不炒”,銀保監會在全國32個城市開展銀行機構房地產業務專項檢查,嚴厲查處將資金通過挪用、轉道等方式流入房地產行業的違法違規行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據統計,2019年房地產貸款增速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
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超25% 普惠金融“觸角”再延伸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發揮“幾家抬”政策合力,精準滴灌支持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鼓勵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提高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意愿和能力。在頂層政策引領下,切實緩解小微企業經營壓力,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舊是銀保監會201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在13日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銀保監會主動推動銀行保險機構持續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滿足實體經濟有效金融需求,全面做好“六穩”工作。2019年,銀行業新增人民幣貸款17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保險金額約6470萬億元,賠付和給付支出1.29萬億元。
為給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金融服務,銀保監會在2019年加強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碳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數據顯示,截至到2019年末,銀行業的制造業貸款較年初增加7800億元,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過10萬億元。推動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全國已設立銀行科技支行、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等超過750家。全國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突破4.1萬億元,較2019年初增長24%。此外,對區域協調發展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到2019年末銀行業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29.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8萬億元。推動保險機構發起設立各類投資計劃,目前支持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資金規模分別超過6000億元和2500億元。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中各類型機構發展不均衡、信貸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存在,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還是橫亙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老大難”。面對現狀,銀保監會去年從體制機制、信貸投放、產品服務、風險管理等方面出臺一系列重磅政策。
2019年2月,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有關工作的通知》,持續優化金融服務體系,著力提升民營企業信貸服務效率;同年3月,銀保監會印發《關于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優化“兩增兩控”總體目標,鞏固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減費讓利成效,帶動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同年9月,發改委、銀保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加大對守信主體的融資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機構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從數據上來看,截止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11.6萬億元,同比增長25%,有貸款余額戶數2100多萬戶,較年初增加380萬戶,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4個百分點。
為持續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銀保監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多方面入手,推動銀行建立對民營企業的“敢貸、愿貸、能貸”長效機制。同時,對部分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通過設立債委會、開展債轉股等多種方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目前,全國共成立債委會大概1.9萬家,民營屬性為主的企業約1.4萬家。
2019年,銀保監會通過擴大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強化重點領域金融服務供給,促進普惠金融的“觸角”不斷延伸。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全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為 95.65%,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為99.20%,全國鄉鎮保險服務覆蓋率為 95.47%。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已達 82.30 萬個,多數地區基本實現村村有服務。
銀行業保險業支持社會民生事業發展如火如荼。祝樹民透露,銀保監會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個試點城區開展社區家庭服務業金融創新,助力養老、家政、托幼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發展。在繼續推動商業養老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方面,2019年1-9月,養老年金保險、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分別為415億元和5677億元。此外,還聯合農業農村部加大對生豬產業支持力度,深化保險資金支農支小融資試點。2019年1-11月,農業保險為1.78億戶次參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5萬億元,為4400萬戶次農戶支付賠款525億元。
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關鍵階段。銀保監會不斷強調明確精準扶貧貸款增速、增量考核要求,促進銀行業保險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再上臺階”。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3834.15億元,余額2287.57億元;累計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960.14萬戶次,余額戶數566.62萬戶。扶貧開發項目貸款余額4274.04億元。全國334個深度貧困縣各項貸款余額17365.89億元,較年初增長1274.27億元,增速7.92%。產業精準扶貧貸款余額1.24萬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5萬人(次)脫貧發展。
銀行保險行業大門“越開越大” 公司治理機制再迎新發展
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對外開放要繼續往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走。回顧2019年,銀行業保險業改革開放進程,為我國金融改革畫卷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9年5月,銀保監會宣布12條對外開放新措施;7月又研究發布7項對外開放新政策措施,全方位豐富外資機構在華商業存在形式、擴大業務范圍、優化監管規則、放寬外資準入條件和持股比例限制等;11月,《中國銀保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12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落實細化銀行業開放措施。
銀行保險行業的大門“越開越大”,一系列開放措施落地有聲。截至2019年10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4家母行直屬分行和151家代表處,外資銀行營業機構總數976家,資產總額3.37萬億元;2019年以來,我國共有4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粗略估計將近3000億元。同時,銀保監會支持中資機構走出去,至今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80家一級機構。
在過去一年里,銀保監會還下大力氣,推進各類銀行、保險機構回歸主業,持續推動各類金融機構眼睛向內,練好內功,不斷完善治理機制,提升治理能力。
2020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指出,2019年,銀保監會“加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全年發布40項規章制度。圓滿完成機構改革任務,實現從‘物理融合’到‘化學反應’,充分釋放改革動能。”
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自2018年底正式發布實施以來,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按下了“加速鍵”。據統計,2019年全年共1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進一步推動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培育和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引導理財資金以合法、規范形式支持實體經濟,投資金融市場。
此外,銀保監會全方位“補短板”,不斷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監管制度,為形成健康有序的金融治理體系不斷夯實制度基礎。
(責任編輯:DF529)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