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8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月18 - 19日在北京舉辦建所40周年暨“新時代中國社會學的使命與擔當”學術研討會,中外與會學者齊聚一堂,總結中國社會學近四十年恢復重建的發展經驗,探討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發展路徑,為構建人民的社會學和中國社會學走向世界建言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于1980年1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為恢復重建社會學組建的第一個社會學研究所,歷時40年,現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學科門類相對齊全的科研教學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謝伏瞻回顧這一發展歷程時說,“40年來,社會學研究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繼承和發揚以經世致用、富民強國為取向的中國學術傳統,積極借鑒和吸收國外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以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偉大實踐為學術田野和對象,開展了大量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在農村經濟社會體制改革、鄉鎮企業和農村工業化、小城鎮建設和城鎮化、“三農問題”和城鄉一體化、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變遷、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民生與社會政策等重大領域開展持續的和不斷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為黨和國家決策服務也卓有建樹。”
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李友梅認為,“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堅持黨的領導,始終與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形成了優良的研究傳統,在中國社會學復興發展的道路上寫下了自己的雋永篇章。在不斷前行的路上,社會學研究所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研究之路,那就是一條邁向人民的社會學之路,一條志在富民、意在愛民、福利歸民、和諧為民、治理利民的道路。”
回顧來路四十年,中國社會學工作者始終堅持“從實求知”的志業精神,以學術服務社會變革和國家發展。近四十年里,社會學研究所與中國社會學界一道,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所說,“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以富民強國為職志,以構建人民的社會學為方向,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發展穩定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學術議題,產出了大量具有學術和社會價值的科研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調研資料。”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最后一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謝伏瞻提出,“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學的使命和擔當,就是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的決策,服務于民生發展和社會建設,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與四十年前費孝通寫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所訓“從實求知、美美與共”,無疑構成了一種時代性呼應。
本次研討會作為設置開幕式、主旨演講、平行論壇等多個環節。還設置了“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變遷”“科技新趨勢與社會發展”“中國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新時代中國兩階段發展戰略與社會現代化”“新時代中國民生發展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五個平行論壇,中外學者分別從社會結構、社會態度、社會變遷、科學技術、社會調查、社會建設、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學科歷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討。
(責編:孫暢(實習生)、常紅)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