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新年打卡秦皇島】
光明網訊(見習記者 孔繁鑫)寒風獵獵,初見一月的秦皇島,一派“惟余莽莽”的北國風光,夏季城市的鼎沸似被冬雪掩埋。
但實際是這樣嗎?近日,記者走進河北省秦皇島市,探訪這片海濱之地在冬日里難掩的火熱。
冰雪運動“添把火”
2022年冬奧會越來越近,河北全省已掀起開展冰雪運動的熱潮。秦皇島市也不例外,自身良好的氣候、區位和傳統條件,加之冬奧激情,冰雪運動的開展如火如荼。
據秦皇島奧體中心氣膜冰球館負責人劉美賀介紹,該館是國內首座氣膜直接制冷冰球館,相比傳統場館電力能耗可降至四分之一。該館內配置1830平方米的國際標準冰場一塊,自2019年1月1日運營以來,已有2萬余人次冰上運動愛好者前來“打卡”。
在這里,我們見到了由北戴河體校校長王波帶領訓練的滑冰小隊員。王波介紹,該隊現有來自秦皇島各縣區的30余名隊員,部分是在2015年由輪滑項目轉向滑冰項目的“輪轉冰”選手。在沒有冰球館之前,滑冰訓練都在室外封凍的河面上,有正規場地后,參加滑冰項目的隊伍快速擴大,更多地為該市冰雪運動輸送了人才。
氣膜冰球館內正在訓練的滑冰隊員。孔繁鑫 攝
今年五年級的“輪轉冰”選手劉一冉,從6歲起練輪滑,曾在河北省首屆冰雪運動會1500米輪滑項目中斬獲第一名,后開始參加滑冰訓練。
劉一冉媽媽介紹,孩子平時會在晚上參加訓練,在放假期間常是上午、下午分別練習輪滑、滑冰各2小時。對于滑冰和學業的平衡,劉一冉媽媽笑道,其實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都不錯。孩子參加自己喜歡的體育鍛煉,身心健康、活躍,幫助提升了學習效率。同時,有自己的拿手項目,甚至在比賽中獲獎,對孩子建立自信也有幫助。
同樣曾在輪滑比賽奪冠的初二學生趙奕博的“輝煌時刻”,是在2018年河北省運動會少年組輪滑賽場上。后來接觸到滑冰,自己也很喜歡,并表示“會一直堅持下去”。
與趙奕博一樣大、一起“輪轉冰”的宋正林說,其實練習很累,也有時摔得渾身是傷,但還是很喜歡這項運動。說起以后,宋正林想當一名真正的運動員,少年的眼里閃起了光。
據了解,秦皇島市將“到2022年冰雪運動達到150萬人”作為發展冰雪運動的目標,并力爭以冰雪運動帶動冬季旅游產業提升。在2018-2019年冰雪季,該市參與冰雪活動總人次達58.9萬;在河北省首屆冰雪運動會中,該市代表隊取得18枚金牌、金牌數位列第二、獎牌總數位列第三的成績。
民俗傳統“加點熱”
當目光從奧體中心轉向“天女小鎮”,非遺民俗的熱情烘托出另一番景象。這里正在舉辦“長城腳下的廟會”。
“天女小鎮”旁的祖山現存明代野長城遺跡。孔繁鑫 攝
一隊披紅掛綠的人馬排街扭起來了,這是秦皇島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舞種昌黎地秧歌,表演團隊的成員均是秦皇島當地居民。參加扭秧歌既具有群體活動的趣味,又可以活動筋骨,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二三十歲的青年,昌黎地秧歌至今仍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
76歲的侯春伶大爺就是秧歌隊的一分子。閑不住的他,便入隊扮“老旦”角。聊起參加秧歌隊的感受,侯大爺談道,“一眾人聚在一起練舞、演出,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心情也別提有多舒暢!”他還補充道,“相比在家閑著,兒女都全力支持我參加秧歌隊,發展一個愛好。”
扮相喜人的侯春伶大爺。孔繁鑫 攝
一旁穿一身青衣扮“公子”角的徐姐,是秧歌隊里的年輕一員,今年三十多歲。從十幾歲起就接觸秧歌的她,就是喜歡其中的歡騰和紅火,與大家一起走街串巷地演出都憑著自己開心、又給別人帶去歡樂的勁兒,并不圖更多回報。
體驗冰雪運動、感受民俗傳統,以上種種,只是“新年打卡秦皇島”系列活動的一部分。據介紹,此次“新年打卡秦皇島”活動將從元旦新年持續至春節、元宵,從臘月延續到正月,推出“打卡冬奧—快樂運動”“打卡美食—暢快過年”“打卡冬景—夢幻冰雪”“打卡非遺—文化之美”四大主題及“首屆老龍頭冰雪嘉年華”“第三屆山海關古城年博會”等重點活動,使山、海、關、城、湖、泉眾多資源,在冬日里煥發特色火熱魅力。
[ 責編:張倩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