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位5歲多的小女孩拍攝完手的X光片后,醫生輕點鼠標,進行“醫生+AI”智能閱片,數秒鐘之后,一份生長發育測評報告出現在屏幕上,經過審核后,無需排隊與等待,這份報告交到了家長的手中。
日前,徐匯區建成國內首個兒童醫療健康智能服務平臺,該平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隨著使用時間與人數的增長會“越用越聰明”,讓兒童們“足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到專家水準的兒童醫療服務,這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閱片時間長、精度差、一致性較低困擾著醫生
骨齡是衡量青少年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骨齡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出個體的生長發育水平和成熟程度。它不僅可以確定兒童的生物學年齡,還可以通過骨齡及早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潛力以及性成熟的趨勢,對于內分泌疾病患兒的診治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該套骨齡AI系統的研發指導專家、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組長傅君芬介紹。
傅君芬說,但是現在國際主流的骨齡判讀標準有TW3、GP圖譜法等,如果要判讀一張骨齡片,出具生長發育報告,單次耗時在5―15分鐘不等,檢查的兒童一多,醫生閱片壓力很大。同時,骨齡判讀精度受人為主觀性影響較大,不同水平的醫生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同一名醫生不同時間的閱片結果也會有所差異。
將原本5―10分鐘的閱片時間壓縮至秒級
“此次平臺所采用的BonNet算法能夠實現手部20塊手骨的精確定位及自動評分,將時間壓縮至秒級;該平臺深度學習算法會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每一位使用該平臺的專家都將成為AI的老師。”該平臺技術提供方依圖醫療副總裁、博士方驄說。
“該平臺的AI骨齡判讀軟件支持TW3、中華-05、G-P骨齡判讀標準,經過測評,其閱片結果與高年資醫生判讀絕對誤差小于0.3歲,臨床結果采納率達到99%。”方驄介紹,該平臺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音識別等多領域都擁有先進的算法,在開發中,AI系統訓練數據均經由兒科醫師標注,以先進的標注質量控制體系進行質控,并在臨床環境中反復打磨不斷改進,最終百煉成鋼,使判讀軟件做到了誤差小、高采納率。
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基層醫療的里程碑事件
徐匯區副區長秦麗萍表示,此次平臺的建成是徐匯區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基層醫療的里程碑事件。
“目前該項目第一期――智慧兒童生長發育管理平臺已初步建成并運行。”徐匯區衛生事業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孫雅說,該平臺將為徐匯區打造一個覆蓋兒童全病種、全生長發育全周期的兒童醫療服務智能平臺,推動兒童疾病早篩、生長發育測評、健康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
孫雅介紹,未來,該平臺亦可通過智能轉診實現區域內多級醫療機構聯動,開展轉診或會診服務,并將結果反饋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輔助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責任編輯: HN66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