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我國西部高質量發展“橋頭堡”的重慶市、四川省迎來2020年首份新年“大禮包”——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我國區域發展板塊上,成渝地區一直舉足輕重:2011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6年5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年6月,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渝學習考察,川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2019年7月,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赴川考察,雙方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雙城經濟圈,此次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成為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期待”,未來上述戰略構想如何謀篇布局?5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企業。
成都:城市向東 “擁抱”雙城經濟圈
早在去年7月,成都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就會議審議通過了《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等,城市發展“東進”的背后,與未來面向重慶的建設雙城經濟圈不謀而合。
“產業發展融合、區域創新協同,是未來雙城經濟圈謀篇布局的核心方向之一。”在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西財智庫副研究員吳軍看來,“兩中心兩地”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重塑中國經濟發展地理格局、推動西部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充分凸顯了成渝地區在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助推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記者查閱到,9年前《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提出兩地要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即“一中心一基地三區”;而這次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即“兩中心兩地”。其中“科技創新中心”的提出,凸顯了兩地發展的更高目標定位。
就在去年12月27日,成都·廣安生物醫藥協作研發基地項目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開工,未來成都、廣安兩市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和廣安(岳池)醫藥產業園將加掛成都·廣安生物醫藥協作園區牌子,開創了“研發創新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其他市州”的產業互動新模式。而地處川東門戶的廣安,距重慶僅120公里左右的距離。
“在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成都有著堅實的支撐和充足的‘能量’。”吳軍認為,政策層面應當在四川“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開放格局下,把“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結合點的地緣優勢轉化為對外開放優勢,全面增強成渝地區的戰略協同。
重慶:向西再造增長極 “唱好”“雙城記”
“重慶向西、成都向東”。在重慶向西的步伐中,重慶高新區是重要陣地。2019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重慶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重慶高新區升級版決策部署。同年12月24日,重慶高新區行政管理事項決定經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劃定了重慶高新區的管理范圍,并以地方法規的形式,授權重慶高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力。重慶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加快建設科學高地、創新之城,提升高新區持續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產業生成能力、經濟產出能力,意圖在西部槽谷再造一個新增長極,與兩江新區實現城市發展的“雙核驅動”,進一步加速重慶發展,也正契合“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要求。
成渝兩地不少專家提出,成渝地區各地即將編制的“十四五”規劃是很好的契機,可以將雙城經濟圈具體任務落實在規劃中。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重慶市將認真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和市委的決策部署,推動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規劃,結合謀劃實施“一圈兩群”區域發展戰略和“十四五”規劃,堅決落實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
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在重大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重點項目合作、創新環境打造等方面加強協同,加快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杰告訴記者,兩江新區將深入發揮國家級新區的戰略優勢和改革創新優勢,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中打頭陣、作先鋒,挑大梁、擔重任、走在前。(本報記者 盛 利 雍 黎)
[ 責編:張夢凡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