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鋪路架橋,讓硬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出來

            2020-01-05 11:12: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陸成寬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長期以來,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備受詬病。科技成果轉化嚴重不足,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閣,阻礙了科技創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打通科技到經濟之路,不僅牽動著科技管理者的心,也吸引著廣大科研人員的注意。

            1月3日,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產業化團隊中科創星舉辦硬科技媒體行活動。會上,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學博士、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稱,硬科技是中國強大起來的必經之路,科技創業是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主旋律,他們一直致力于在科技與經濟之間鋪路架橋,經歷六年多的努力,在硬科技成果轉化領域,他們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科技經濟融合之路。

            硬科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所謂硬科技是指以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

            硬科技的概念最早由米磊于2010年提出。那時,他認為,中國科技力量還未充分支撐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解放9000萬科技人力資源的腦力生產力,釋放巨大的創新紅利,推動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實現中國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領跑邁進。

            米磊說,硬科技有著極高的技術壁壘,難以復制或模仿,必須去挑戰世界科技高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只有掌握了這些硬科技,我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很不幸, 雖然目前我國的科研投入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卻很低,導致科技創新無法很好地轉化為經濟增長引擎。到目前為止,中國科研創新的主力軍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很長一段時間內,創新的主體還不是企業。

            那么,如何才能讓硬科技成果更好地實現產業化發展,進而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呢?

            在米磊看來,只有打通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連接,才可以有效提升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效力。“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助推硬科技創新發展。”米磊說。

            他比喻道,硬科技是骨頭,實體經濟是肌肉,虛擬經濟是脂肪,金融是血液。金融是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助推器,也是助力科技走向產業的重要支撐力量。

            硬科技發展需要強肌壯骨

            然而,目前我國缺乏向硬科技領域精準輸送血液的“毛細血管”對接機制,存在金融資金大水漫灌的問題。米磊說,在當下硬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更需要強肌壯骨,把更多的金融血液輸送到各個關鍵環節,避免脫實向虛,以支持骨骼與肌肉的健康成長,進而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了突破硬科技與金融之間的融合瓶頸,給硬科技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中科創星于2013年發起成立國內第一支專門針對硬科技的天使投資基金,目前管理10支基金,總規模突破53億元,投資領域覆蓋光電芯片及光學領域、人工智能及信息技術、生物醫療、先進制造、商業航天等,已形成光電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

            米磊說,我們構建的“研究機構+天使投資+孵化服務+創業培訓”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業體系,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在硬科技投資的各個階段,早期投資顯得尤為重要。米磊表示,硬科技早期投資的考驗在于專業和耐心。專業度體現在需要對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雙重判斷,同時更需要在經營管理層面為科技企業賦能。對耐心的考驗,則是由科技創新的“指數型增長”規律導致,硬科技企業前期投入大、增長慢,突破成長節點后則會迅速成長,資本具有耐心尤為重要。所以硬科技投資需要“看得準、投得進、幫得上、耐得住”。

            成立六年來,中科創星一直在硬科技領域深耕,通過股權投資和孵化服務,提供資金支持和管理指導,為科技創業者保駕護航。目前,它已經投資280多家硬科技企業。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