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降準不代表樓市金融環境放松

            2020-01-04 20:09:2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降準不代表樓市金融環境放松

              隨著2020年首次全面降準落地,有觀點認為,全面降準意味著房地產金融環境放松,會有大筆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

              這種說法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完全站不住腳。

              對于今年的房地產金融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2019年12月23日,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在這樣的政策基調下,再來看今年的首次降準:

              一是降準的力度適中,并不是“大水漫灌”。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元,在對沖掉元旦后陸續到期的6000億元逆回購后,資金的凈投放量有限。

              二是降準的時點有選擇,主要是為了緩解季節性緊張,提前釋放流動性,讓資金面平穩跨年。今年春節在1月份,而每年1月又是貸款投放的大月,這意味著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今年1月份對資金的需求較為集中,資金面容易緊張。因此,需要打好提前量,釋放一定的流動性,避免因為流動性緊張導致貨幣市場利率大幅上升,造成“錢緊”的局面。

              三是降準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降準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在降準當日就強調,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降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直接支持實體經濟。同時,此次降準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可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特別是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融資成本。

              由此來看,降準主要是為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資成本,這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因此,專家看來,在“房住不炒”和“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明確要求下,降準釋放的資金被嚴控進入房地產領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為了繼續保持“房住不炒”、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的要求,近一段時間以來金融支持房地產的政策總體是偏緊的,尤其是對于銀行以及部分社會融資方式對房地產的支持方面,有較為嚴格的管控,這種態勢我們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即使是進一步降準,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也應該不會導致資金大規模流入房地產市場,不會對房地產市場帶來明顯的影響。

              近期,關于個人房貸的定價基準轉換工作也堅持了這一思路。央行將于2020年3月啟動存量貸款的定價基準轉換工作,其中明確,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在轉換時點的利率水平保持不變。這意味著當前個人房貸利率水平總體將保持不變。即使在此之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水平有所下調,個人房貸(浮動利率)掛鉤的5年期LPR的下行幅度也極為有限。2019年以來,5年期LPR僅下降了5個基點,對個人住房貸款的影響極小。總體來看,這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居民住房貸款利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無論是何種轉換方式,轉換后的房貸利率不得低于原有的利率水平,除非LPR下降(浮動利率)。這主要是為了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要求,在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有望下行的情況下,堅守“房住不炒”的定位,也有助于控制上升較快的居民部門杠桿率。

              因此,總體來看,降準不改“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更不會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在這一政策背景下,降準不等于“大水漫灌”,更不會對房地產市場造成較大影響。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疊加房地產調控政策回歸中性有助于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

            (責任編輯:DF529)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