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
在華寶公司智能生產車間,一雙白鞋倒放于視覺檢測設備中,一旁的電腦進行實時激光掃描,白鞋的輪廓、姿態等數據隨即顯現并被讀取;原先的刷膠、壓底等30多道工序,被整合成一條高效流水線,較前可減少用工80%,提高效益25%……
這是華寶公司與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研發的、目前國內領先的“硫化鞋柔性成型自動生產線”,也是晉江乃至泉州市當前大力推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系統、完整總結“晉江經驗”的核心內容之一。18年間,踐行“晉江經驗”,堅守實體經濟,泉州市跨入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行列,晉江成為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城市,正推動產業從品牌規模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為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路。
新舊之思,把傳統鞋服做成高科技產業
利用腳型掃描儀,兩分鐘內便可完成對足部的掃描,并獲取十幾項足部三維數據,實現量“足”定制……秉承“把一雙鞋當成一個科技產品去做”的理念,安踏從國際行業巨頭的代工作坊,成長為與其競技的國內運動鞋龍頭企業,是“晉江經驗”的踐行者更是受益者。
“我們創新的商品貢獻利潤超過60%。”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表示,安踏在美、日、韓等國布局多個研發設計機構,組建國際化的研發設計團隊,最新研發的全新氫、冰膚等產品成為企業增長的新動力。
“晉江經驗”提出,“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對此,晉江上下始終堅信,“只有夕陽的思維,沒有夕陽的產業”,不管是紙片、鞋片還是芯片,只要它有核心技術,有競爭力、市場,就是好“片”。
據介紹,當地企業已加快布局“智能+”“芯片+”“石墨烯+”等,把3000多億元產值的體育用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激活提升為智能穿戴、高分子材料等新興產業,市場前景可期。
多年來,“晉江經驗”不僅在晉江,而且在整個泉州市乃至福建省都結出了碩果。得益于民營經濟的發展,泉州經濟總量連續20多年保持全省首位,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等縣域經濟,連續多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前百名之列。
無有之辨,政企合力集成全球創新資源
在短短的6年多建設時間里,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裝備所崛起了一支由國際知名專家領銜的“智造人才團隊”:從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英國雷丁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引進學科帶頭人及科研骨干100多人,組建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等科研團隊10多個。
中科院海西院原先以化學研究為主,跨界進入裝備制造這一全新領域,底氣在哪?“雖無資源,但有‘機制’,‘機制’到哪,資源就到哪。”泉州裝備所所長劉海舟揭秘。
國內有些地區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但在與產業結合上卻遇到了難題。而在晉江,盡管區域內科教資源匱乏、人才緊缺,卻匯聚了中科院泉州裝備所、中紡院海西分院等一批國字號科研機構,以及福州大學晉江校區、國科大福建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等高校,與當地企業實施逾百個產學研合作項目。
踐行“晉江經驗”提出“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理念,良好的政企互動正是“晉江經驗”的金字招牌。“從之前創品牌到如今謀創新”,晉江出臺了推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加快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品質城市,形成集成全國乃至全球資本、技術等創新資源,輸出標準、品牌等格局,豐富和發展了“晉江經驗”,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新樣本。
“建設一流的平臺、吸引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成果。”泉州市委書記康濤為泉州這座“智造名城”指明發展方向。當前,該市正傳承“晉江經驗”,大力推進人才“港灣計劃”,引進建設一批大院大所,并以全球化視野精準引才,聚集了高層次人才團隊32個、高端人才1300多名,為實體經濟發展筑牢“根基”,穩步推進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記者 謝開飛)
[ 責編:武玥彤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