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惡意投訴牟利的大門關閉 法院再判“職業吃貨”賠償 立法、司法、行政三管齊下共治

            2020-01-03 07:04:41     來源: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日訊 從2020年1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開始實施,宣告通過惡意投訴牟利的大門關閉。值得關注的是, 繼“職業吃貨”第一案判決之后,法院近日再判“職業吃貨”賠償淘寶。

              在立法層面,一周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明確表示允許和鼓勵地方探索立法限制惡意投訴、職業索賠等牟利行為。

              事實證明,立法、司法、行政三管齊下共治的局面已開始形成。

              平臺規則獲司法認可

              2019年9月,杭州互聯網法院作出首例“職業吃貨”案判決,認定湖南女子周某一個多月里在淘寶網下單633筆,申請僅退款624筆,“吃貨”金額3.2萬余元。

              而近日判決的另一起“職業吃貨”案數量更為驚人。

              該案中,廣東男子宏某至少控制8個淘寶賬號,在2018年4月至8月的不到4個月里,下單總計4276筆,提起惡意退款3896筆,最終退款成功3787筆,金額達20余萬元。

              判決顯示,吃貨囂張的宏某被淘寶網起訴至法庭后,始終沒有露面。因無法通過普通方式送達,法院依法向宏某公告送達訴訟文書。在開庭時,宏某又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最終,法院依法缺席審理,并判決宏某賠償淘寶網經濟損失1元及由此合理支出的律師費1萬元。

              “職業吃貨”在電商、外賣平臺瘋狂下單,收貨后即以各種理由申請僅退款而拒不退貨,并佐以差評、投訴等方式威逼、敲詐商家,以達到“吃貨”目的。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后果嚴重破壞公平、誠信的網絡營商環境:合法商家蒙受損失,和消費者的相互信賴關系遭到破壞;網購平臺疲于處理不實投訴;普通消費者難以進行正常交易選擇。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艷東認為,淘寶網索賠1元錢,在金額上只具象征意義,但法院在上述判決中認定了被告濫用會員權利,并界定上述“吃貨”行為系“非生活消費所需”的惡意行為,系平臺規則法治化的體現,這對“職業吃貨”、職業索賠等惡意行為的警示意義不言而喻。“面對新型網絡違法犯罪問題,有助于司法實務的開展,為法院的審判提供參考。”

              立法、司法、行政三管齊下

              記者從淘寶方面獲悉,對于宏某、周某等惡意吃貨行為,平臺在接到商家反饋之后及時處置,對惡意退款涉及的賬號按照平臺規則進行了處置。

              “在處理相關案例中,我們也注意到有的商家不堪差評、惡意投訴等,對惡意吃貨行為選擇息事寧人、妥協退款。”一名淘寶小二呼吁商家合理維護自身權益,遭遇職業吃貨等惡意行為及時向平臺反饋,嚴重的還應向警方報案、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構成刑事犯罪的,平臺將配合警方堅決打擊。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職業吃貨”等惡意行為,存在鉆規則漏洞、打擦邊球、吃貨數額不大的現象,導致刑事、行政追責難。

              高艷東認為,對“職業吃貨”的刑事追責,可根據具體個案的不同情節,對達到追訴標準的可適用詐騙罪、敲詐勒索罪、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等不同罪名予以懲處;對缺乏維權基礎的應按照階段分類治理,對于沒有構成詐騙、敲詐等行為的惡意投訴、惡意差評,短期內可以解釋為破壞生產經營罪,但長期來看,增設妨礙業務罪加以打擊更有效。

              在立法層面,2019年1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明確表示允許和鼓勵地方探索立法限制惡意投訴、職業索賠等牟利行為。

              此前,在答復全國人大代表李長青的建議中,市場監管總局明確,將配合司法部盡快出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對廣告宣傳、標簽標識、說明書等存在不影響商品或者服務質量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不屬于欺詐行為進行細化規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2020年1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開始實施,新規對于“非生活消費需要購買”等情形發起的投訴,市場監管部門不予受理。

              隨著新規落地實施,寄生在互聯網電商、外賣平臺的“職業吃貨”等惡意行為,正面臨來自立法、司法、行政層面的三重打擊。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jdm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