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系外行星大氣首次發現水汽 微觀世界新物質態屢有創新

            2020-01-03 04:02:37     來源:科技日報

            2019年,英國在行星科學、微觀粒子、物質結構研究等基礎領域均取得不俗成績。

            在行星科學領域,倫敦大學學院9月12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首次在一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水的含量可能介于0.01%至50%之間,且這顆星球與恒星的距離讓它處于“宜居帶”中,其溫度可能符合生命存在所需條件。這是科學家首次在“超級地球”大氣層中發現水汽,有助于人類理解潛在宜居行星的大氣演化歷程。在太陽研究領域,英國科學家借助地面望遠鏡研究一個特殊的太陽耀斑事件后得出結論稱,產生這個太陽耀斑的磁場強度比以前認為的強10倍。這一發現或將改變我們對太陽大氣內發生的物理過程的理解,并為太陽日冕研究開辟新途徑。

            在揭示宇宙奧秘方面,英國科學家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7月10日,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全球總部在英國柴郡舉行啟用和移交儀式,標志著這個由多國參與建設的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正式投入使用,為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更好的國際合作平臺。英國天文學家還通過高性能計算設施,重新處理來自國際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獲得的所有國際站的數據,比以往更詳細地研究星系及其活動的演變,繪制出數千個過去未知星系的圖像。英國科學家還借助超級計算機對星系進行的模擬表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能不是解釋引力如何作用或星系如何形成的唯一方式,另一種f(R)引力模型(變色龍理論)也可以解釋星系的形成。

            微觀世界研究領域同樣捷報頻傳!7月中旬,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一種量子糾纏的照片,捕獲到這種難以捉摸現象的視覺證據,該研究有望促進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同月,牛津大學物理學家領導的團隊首次研制出一款磁場噪聲波譜儀,讓人類第一次“聽”到了一個磁單極子流產生的磁噪聲,這一方法有助于開展磁單極子物理學新研究。8月,英國科學家利用與宇宙結構相關的數據,限定了宇宙間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微子家族中最輕成員的質量,即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約為電子質量的600萬分之一。

            在物質結構領域,中英科學家4月初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物質形態:鏈融態,即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可使金屬鉀原子同時呈現固態和液態并存的穩定物質形態。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