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王淦昌:科學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

            2020-01-03 04:02:27     來源:科技日報

            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

            20世紀50年代初期,蘇聯科學家在帕米爾高原上建立了一個宇宙線實驗站。當時,有兩位蘇聯科學院院士設計了一套電子學系統,其中擺放有3種計數管和磁鐵。利用這套實驗系統,每當有粒子進入時就會產生相應的電子學信號。不久,他們宣稱已發現了十多個新粒子,并命名為“變子”。這兩位院士由此獲得了斯大林獎金,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研究這一發現后,當即明確表示“蘇聯人的發現靠不住”。理由是,電信號的重復性不好確定,僅憑一個電子學信號就斷言有什么新發現太草率了。在他的意識中,做實驗,尤其是宇宙線實驗,一定要用徑跡探測手段,這樣才能以確實的證據示人,而且在許多年以后還可以復核。

            當時,全國上下正掀起學習蘇聯的熱潮。這當然包括學習蘇聯的自然科學。如果對蘇聯的工作持有不同看法,顯然不合時宜。

            何祚庥院士曾經回憶,當時自己在中宣部工作時曾與其他年輕人私下議論過這件事,覺得王淦昌在歐美留過學,說蘇聯科學家的發現“靠不住”,恐怕還是崇拜英美、輕視蘇聯的思想反映。

            然而,最終實驗結果表明,王淦昌的判斷是正確的。

            因為后來在一系列更精密的實驗條件下,其他科學家并沒有找到一個所謂的“變子”。

            回憶起這件事,何祚庥說,這件事當時在自己的心靈上引起的震動是巨大的。一是驚訝蘇聯人居然也有不成功的事情,二是從心眼里佩服王老敏銳的科學洞察力。王老對蘇聯科學家的直言批評,充分體現了他追求真理、崇尚實踐的政治勇氣和科學精神。

            “這件事給我的啟迪是,對科學問題的評價不能政治化,不能用政治觀點去評價科學發現。”在何祚庥看來,這個原則應該永遠牢記。

            人物簡介王淦昌(1907年5月―199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奠基者,中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獨立提出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圖片由實習生陸越繪制)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