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奧]斯特凡?克萊因譯者: 陳軼榮 王一帆出版社: 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 出版時間: 2019年10月
字里行間
新年那日,雪花紛紛揚揚落下,未待我們細看就已消融。
雪花長得什么樣呢?那玲瓏剔透的六角形,是物理作用呈現給我們的美。不同于文學、藝術這些創造美感的人類研究領域,物理學研究的是物質運動的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以雪花為例,我們或能覺察,物理所面對的物質世界,也有美意流動。
《詩意的宇宙》講述的是21世紀物理學的重要成就以及它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我們的世界觀。全書談論的主要話題包括宇宙大爆炸、相對論、拉普拉斯妖、量子糾纏、希格斯場、暗物質和暗能量、熵增定律等,涉及的話題相當高端,光聽名字可能會讓廣大讀者頭疼眼暈,望之卻步,但作者以散文的從容節奏和詩人的敏感情懷把這些科學論題封裝在文學化的表達里,這本書因此向所有人開放,令所有人心動。
雪花,是另一種形態的薔薇。我的偶像,偉大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在面對友人詰問之時回答:科學的研究并不是在破壞事物的美,而是通過深入的認識發掘更深層次的美。薔薇的色素何以吸引昆蟲,昆蟲是否也有美學?對這些知識的認識,增添了薔薇的美感。這就是《詩意的宇宙》這本書的出發點,副標題即為“薔薇、時空與21世紀物理學”。
作者斯特凡?克萊因生于德國慕尼黑,是一個科學世家的第三代,現定居奧地利。他既是物理學家,也是散文家和科普作家。克萊因的作品不僅注重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的通俗解析,他還努力在科學家的嚴謹精微和文學家的流暢優美之間達成完美的均衡,他搜集漂浮在宇宙時空的知識碎片,然后用語言把它們重組成美的新模式。
在作者看來,費曼的說法還可以繼續補充。結構的美,物質運動的美,與之有關的知識所產生的吸引力,不斷深入也不斷延展。薔薇代表“生命”,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薔薇這種植物的出現是相對較晚的事情了,在它之前,有更多更早更古老的生命形態,所以,必須推衍至原初生命體的誕生,水、空氣、大地、陽光……一切的一切,構成這個神奇真實世界的元素是怎樣運作的呢?從物理學的角度看,“薔薇”所生活的恒星是怎樣誕生的?宇宙的時空是怎樣形成的呢?一朵薔薇的盛開,究竟需要哪些條件呢?
作者認為,薔薇所需的陽光,歸根結底來源于強相互作用力。它能夠使太陽內部的氫原子核聚變為氦,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向宇宙空間輻射。在恒星的烈焰中,通過強相互作用力,所有其他元素以氫為基礎生成了。氫云不斷濃縮,直至燃燒。宇宙中的氫僅憑自身引力不足以團聚為氫云,所以必定有一些更重的物質,一些我們不了解的物質,將氫聚攏成氫云,這些物質被命名為“暗物質”。“暗物質”是1988年離世的費曼無從得知的奧妙,在20世紀的末端,在21世紀的初始時段,宇宙的秘密正如薔薇在物理學的研究領域悄然開啟。
最好的物理方程式都是簡潔的。優秀的物理學家往往擁有敏銳的心,他們對美的感知力非常強。正如費曼所說,“發現的樂趣就是獎賞。”愛因斯坦的直覺是非凡的,很多時候,他表現得像孩童一樣天真。在他們構想的世界里,我們可以觸摸簡單而純粹的美,物理學家不僅是理性的注釋者,他們還可以自由自在地運用自己的才華來表達科學的審美態度。
(責任編輯: HN66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