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雜譚
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到來。每年春節,許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人都要提著大包小包,千里迢迢趕回家鄉和家人團聚。然而,近年來“反向春運”悄然成風,在城市打拼的上班族不再搶票返鄉,而是把父母和子女從老家接過來,一起在城里過年。
數據顯示,我國鐵路春運的反向客流正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長。趨勢既成,鐵路部門順勢而為,通過價格手段“削峰填谷”,鼓勵“反向春運”,幫助更多的人團聚,就是一種明智之舉。
國家鐵路集團日前表示,在歷年回空方向臨客票價實行折扣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采取擴大臨客折扣方向,增加折扣臨客范圍和數量,提高折扣臨客的優惠幅度等措施,為“反向春運”客流提供優惠,讓利旅客,開啟全新的過節模式。
“反向春運”首先是交通均衡化的新契機。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會商研判,2020年春運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約30億人次,年年如此龐大的單向客流量,堪稱“人類規模最大的周期性遷徙”,必然會導致交通資源緊張帶來的購票難、回鄉難。而“反向春運”形成的反向客流,會有效平衡和緩解集中返鄉的單向運輸壓力,交通運力的閑置資源得以利用。南來北往的回家路上,如果客流不再“冷熱不均”,就能讓人們春運之路更順暢,舒適指數更高,出行體驗更佳。
“反向春運”也是市場化導向的新選擇。人們總是趨利避害――為避開人山人海的春運客流,人們已經想了很多辦法降低出行成本,比如開私家車回家、租車回家、騎摩托車回家、航線中轉、錯峰出行等。現在的“反向春運”同樣也是一種自適應的調節變通,這意味著乘客不用去把所有公共交通工具擠爆,可以選擇票價低、舒適性好、性價比高的反向列車和航班,是更理性和更經濟的選擇。
“反向春運”更是城市化發展的新景觀。中國城市化水平已經跨過60%的門檻,可以說已經到了2.0版本,城市吸收農村人口的能力大大增強。近期出臺的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都將大大加速城市化速度。過去城市是把吸引農村青年成為“新移民”,現在也開始吸引老年人,大量老年人離開家鄉到大城市過年就是一幅象征性的圖景。
“反向春運”還是傳統觀念的新轉變。“反向春運”實質上是“反向過年”,在城市,新的風俗禮儀,新的過年體驗,都會沖擊到過去的生活觀念。在城市化加快的進程中,年輕一代早已更趨獨立,親情氛圍也日趨淡化,他們更樂于接受新的過年方式;而老一輩則剛開始接觸城市生活,在欣賞城市美景,感受城市文化,享受不一樣的天倫之樂之余,其家族觀念和故土習俗都要經歷艱難的轉變,這是一種心理和觀念上的城市化。
新時代賦予了過年新方式。事業打拼在城市,過年也可以在城市,因為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團圓不變,只是團圓地點變了,團圓的大家族變小家庭了;春節不變,只是過節形式變了,走親訪友的應酬少了。隨著人口的流動,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這個過程中不變的是孝心,是團聚時的心安與幸福狀態,是中國人在當下對傳統觀念的接續傳承和價值堅守。
鼓勵“反向春運”,除了做好相應的導向措施,如反向火車票價格調整等,還應在城市精心準備春節傳統節日文化大餐,以更為現代時尚的方式呈現,保持其內涵。既不負團聚,又不負“年味”,讓“反向春運”一族不虛此行,得到正向激勵。更重要的是,城市要完善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福利,幫助外來“新移民”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把人留住。正如一生漂泊的蘇軾所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處就是故鄉,如果外來“新移民”真正安下心來融入城市,把它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反向春運”就會成為常態。
從更大的視角觀察,某種意義上,處于急速發展漩渦中的我們其實都是這樣的“新移民”。我們從舊的分崩離析中走出來,不斷變換著自己努力的起點,不斷接受全新的概念,迎接全新的挑戰,這個過程盡管如此艱難,也有其獎賞:那就是不斷享受到城市化發展紅利,不斷享受到時代進步的福利。
(責任編輯: HN66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