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就算困難重重 也別放棄深度閱讀的樂趣

            2020-01-02 04:01:50     來源:科技日報

            教育時評

            你在上大學的時候喜歡讀書嗎?

            近日,有媒體針對大學生讀書問題對全國86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人每天讀書不足半小時;超四成學生每月讀書不足1本;小說、名著、傳記最受學生歡迎;近六成學生對自己讀書的情況不滿意。

            盡管樣本數量略少,但讀書不足的結論與人們的直觀感受比較一致。根據相關機構調查統計,我國人均閱讀量本身就處于偏低的水準,折射到校園中似乎也可以理解;再者,信息浪潮時代,爆炸式的資訊、唾手可得的娛樂產品也催生了一種浮躁心態,消磨掉了人們大量的閑暇時光。

            此外,課業與升學的壓力也可能成為學生讀書較少的理由。有的學生參與了導師的實驗項目,每天深埋在實驗室中,把原本午后圖書館中寧靜的閱讀時光,變成了瓶瓶罐罐的實驗過程;有的學生有著考研、考博的夢想,每天三點一線的日常,讓他們的閱讀從書本的“海洋”,變成了十幾本考研“秘籍”。留給這些學生們閱讀的時間的確不太多。

            類似的理由或許還能找出許多,但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利用零碎時間抓緊讀書的習慣。鑒于閱讀所帶來的難以估量的好處,盡管有著諸多困難,我們仍然應該提倡學生們抽出寶貴的時間進行閱讀,尤其是進行有思考、有深度的閱讀。區別于單純追求刺激的“爽文”、功利性質明顯的“成功學”書籍,深度閱讀有益于人們克服思維上的惰性,形成整體、系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個人素質,更好地迎接社會的磨礪。

            另一方面,學校也應該采取系統性的措施,鼓勵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大學如此,中學、小學也應該如此。傳統應試教育中,迫于成績壓力,學生們除了枯燥的教科書與習題冊外,其他書籍一律被教師、家長視為“閑書”。事實上,中小學期間正是最適合培養閱讀習慣的年紀。到了大學,學校與教師更應該積極主動引導、鼓勵學生們走進圖書館,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進行閱讀。

            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渠道、媒介形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閱讀給人們帶來的快樂與享受,它啟迪了人們的思維與智慧。當個人努力、學校引導、社會營造良好氛圍等關鍵因素齊備,我們距離全民閱讀社會就更近了一步。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