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李保明:關心畜禽“住宿”條件的人

            2019-12-30 04:01:11     來源:科技日報

            李保明供圖

            愛國情奮斗者

            行走在鄉間,對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保明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最令他流連的,不是山村的景色,而是一間間雞舍、豬舍。行走其間,他時常琢磨著如何才能給這些畜禽打造更宜居的“家”。

            多年來,指導各地農戶科學養殖畜禽的同時,他還致力于把各種新理念和新方式傳播到一線。

            在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領域作出的貢獻,讓他站在了美國農業與生物工程師學會(ASABE)國際學術年會頒獎典禮上。

            隆冬時節,在中國農業大學北門內的一幢小樓里,科技日報記者如約見到了2019年度ASABE亨利?吉斯建筑與環境獎獲得者――李保明。他也是該獎項設立60年來,首位來自亞洲的獲獎學者。

            健康是衡量福利養殖的標準

            畜禽健康環境與福利養殖是李保明長期研究的領域之一。對公眾而言,福利養殖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

            “所謂動物福利,強調的是動物的生活環境是否滿足其自然需求。”李保明介紹道,動物福利理念的提出,最早是出于防止虐待動物的考量。漸漸地,這一理念被延伸到農場動物范疇,主要用于評價其生活狀態。比如,它們的飲食是否充足,是否受到驚嚇、傷害,有沒有病痛等等。

            強調動物福利,是否意味著農場要采取散養的模式?在李保明看來,確保動物健康,才是衡量福利養殖的重要標準,并不在于是否放養。如果只是一家一戶散養幾只畜禽,問題還不大;而在規模化養殖中,散養中的各種不可控因素,會給動物帶來患病風險。

            散養模式下,農場動物的生存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等在內,都難以得到控制。溫度的急劇變化,會影響動物的健康。如果動物總是處于應激的狀態下,抵抗力會下降,容易患病。此外,動物四處排便,糞尿難以收集,雨天糞水到處流淌,就容易導致細菌、疾病的傳播。

            “如果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也就談不上動物福利,一旦生病,還需要給動物用藥。而養殖中如果大量使用抗生素,也會給人類食品安全帶來隱患。”李保明指出,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改善畜禽舍建筑設計和環境控制,提供健康的養殖環境,以提升動物福利、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確保食品源頭安全,才是真正的福利養殖。

            在李保明等專家的推動下,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國內外多所高校成立了動物環境與福利國際研究中心(IRCAEW)。該中心每兩年舉辦一次動物環境與福利化養殖國際研討會,深入交流該領域國際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當前和未來的產業需求、畜禽場精細化管理技術等。

            “我們會邀請國際最前沿的專家來中國介紹福利養殖技術的最新進展,推動相關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李保明介紹道,以蛋雞養殖為例,國外采用先進的福利養殖技術,可以實現在不用抗生素的情況下,提高蛋雞產蛋率,從以前的500天產蛋300枚,提升到700天產蛋500枚。

            探索規模化畜禽養殖新模式

            上世紀60年代,在浙江農村長大的李保明,對當時農副產品供應緊張的情形有著深刻的記憶。

            “1979年,我考上了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專業。入學后我才知道,這個專業是學校新開設的,在國內也是首個,主要為發展設施農業,保障‘菜籃子’產品安全供應培養人才。”李保明回憶道。

            彈指一揮間。當年,那個希望通過學習農業機械化知識、將來為農村做點實事的年輕人,如今已成長為設施農業領域的資深專家。多年來,李保明帶領團隊,在規模化畜禽養殖方面不斷探索創新,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題。

            和國際同行交流合作中,李保明逐漸意識到,國外在設施農業方面的先進技術理念固然值得借鑒,但不同國家間的自然稟賦、生產條件不同,簡單照搬國外經驗未必適應本土的情況。

            “比如,歐洲一些國家全年溫差較小,環境控制容易實現。我國則冬冷夏熱,全年溫差較大,春秋又不斷受到冷空氣的干擾,在這樣的條件下,常規的環境控制措施很難達到國外的生產要求。”李保明指出。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李保明團隊進行了“規模化養豬舍飼散養清潔生產新工藝及配套設備”等課題的研究。基于研究,該團隊提出動物適當運動與局部環境控制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在豬舍中,對豬的吃喝、睡覺、排泄之處進行分區,使得豬能夠適當運動,并著重控制睡覺區域的溫度。

            據介紹,該項研究曾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李保明團隊研究的規模化豬場和農戶養豬兩種模式的生產方式及配套設備已經在全國十幾個省市推廣應用。

            在李保明看來,通過養殖方式的改變,可以提高動物自身的抵抗力,進而減少疫病和提高畜產品質量。同時,養殖方式的改變,也促進了相關養殖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小雞蛋推動扶貧大事業

            作為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生產和環境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李保明格外關注蛋雞產業技術的發展。

            “雞舍環境好,雞才能養得好。”這是李保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給蛋雞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他帶領團隊對國內雞舍溫度、濕度、空氣成分以及氣流速度等因素開展了持續的調研。

            他們發現,很多雞舍在布局規劃時對當地主導風向和場區水流等問題考慮較少。雞舍內高濃度的懸浮塵和有害氣體會影響雞群健康,改善雞舍通風條件是當務之急。對此,他們提出了規模雞場生物安全工程防控的理念與相關技術。

            “我們探明了雞舍氣流組織的空間分布變化規律,首創了無通風死區、整舍均勻氣流的縱向通風氣流組織理論與設計方法,保障了高密度養雞所需的大量新鮮空氣的有效供給。”李保明介紹道。

            不僅需要新鮮空氣,雞舍內的溫度調控也很重要。李保明團隊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分析研判了我國10個典型氣候區域連續30年的夏季實時氣象數據,研發了濕簾降溫調控技術,有效解決了夏季炎熱地區進行規模化養雞的技術難題,并根據北方地區氣候特點加以改進,使得該項技術得到更大范圍應用。

            據介紹,李保明團隊研發的縱向通風和濕簾降溫調控技術,在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規模雞場得到應用,成為標準化規模養雞場的標配技術,推動了現代標準化規模養雞的發展。

            在專注科研的同時,李保明特別希望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研發成果能在精準扶貧中發力,幫助一些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從大別山腹地的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到內蒙古卓資縣、云南德宏州、西藏尼木縣,許多地方都留下他開展技術幫扶的足跡。

            為幫助一些地區實現脫貧,國務院扶貧辦等發起了“金雞產業扶貧計劃”。“我參與了其中的一些項目,很高興看到我們的技術能在扶貧中發揮一些實實在在的支撐作用。雞蛋雖小,項目進展順利的話,確實能幫助不少農民擺脫貧困。”李保明說。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