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驅動,技術賦能,“區塊鏈技術應用與發展”座談會在京舉行
當下,區塊鏈基于行業應用的技術創新成果如何?在民生領域又實現了哪些運用?區塊鏈所引發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又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助力?12月28日,在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人民政協報文化傳媒聯合主辦,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協辦的“區塊鏈技術應用與發展”主題座談會上,委員、專家學者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表示,2019年,我們感受到了互聯網產業的巨大變化,正在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數據也正在由信息流越來越多地變成資產。數據成為了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但當前,數字經濟剛起步就面臨著不可信、難確權等“先天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有可能讓未來數字經濟寸步難行。區塊鏈號稱“信任的機器”,通過區塊鏈,讓我們相信,機器可以創造信任。中國信通院五年來致力于區塊鏈方面的研究,我們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政策監管支持,與此同時,我們還牽頭實施了“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目前已有345家國內外單位相繼加入。我們還成立了供應鏈金融、司法存證、溯源、保險等方面的19個專題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云勇表示,區塊鏈等于區塊加鏈,但現在這個鏈已經不是以往的傳統鏈,已經發展成為非常復雜的多元結構。此外對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說法也不夠準確,實際上區塊鏈的真正意義是沒有中心,不是絕對的去中心;同時,我們要明確區塊鏈不等于比特幣。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談劍鋒也表示,區塊鏈技術從技術層面看,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而是多種技術整合的結果,包括密碼學、數學、經濟學、網絡科學等;從社會層面看,與傳統社會不同,區塊鏈技術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信任方式。
2018年3月,深圳市稅務局著手研發“區塊鏈+電子發票”,經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后,8月10日率先開出全國第一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張志勇表示,近年來各地逐漸推行的電子發票,在大大降低納稅戶的遵從成本同時,提高了信息傳遞及時性和有效性。然而,發票虛開偷逃稅和利用發票騙取退稅的問題仍然時有發生。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提供了解決途經。從區塊鏈發票的特點來看:一是交易即開票,開票即報銷,發票即數據,實現“資金流、發票流、數據流”多流合一;二是全信息上鏈,全流程實時監管;三是數據安全可靠,防篡改、可追溯;四是全流程打通,形成業務線上全閉環。這些特點,很好解決了發票開具與使用不同步,稅企信息不對稱,發票各聯次間數據差異等長期困擾稅務部門和誠信經營企業的問題。截止2019年12月24日,稅務部門累計開出區塊鏈發票超過1420萬張,金額達90億元,接入企業超過12000家。
技術有了載體,才有了生命。區塊鏈技術只有實現了行業的具體應用,更多進入到民生領域也才能更有價值。“將先進科技融入司法領域也已是勢在必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表示,隨著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不斷滲透,電子證據在世界各國司法活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由電子數據構成的電子證據已逐步成為最主流的證據類型。但在傳統的司法實踐中,由于以上證據真實性判定方法成本高、效率低、采信困難等不足,直接影響到電子證據在訴訟中的采信比例。而相比于成本高、效率低、真實性難以保證的傳統存證,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電子數據存證以其分布式記賬、共識機制等特點,防止人為篡改,有效固證,并且可追根溯源,接受隨時校驗。通過共識機制,區塊鏈上的各個公信力機構達成多方共識、多方互信,并且電子證據直通法院,大大節約了浪費在驗證證據是否被篡改上的時間,提升了數據法律效力和司法裁判效率。“未來,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可信任核心優勢的區塊鏈存證在司法領域的價值將非常可觀。”高子程說。
談及未來區塊鏈的應用與發展,談劍鋒認為將體現在四個方向:一是區塊鏈是價值網絡的基礎,會逐漸成為未來互聯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隨著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應用將推動著區塊鏈技術不斷完善,區塊鏈與云的結合將更趨緊密;三是區塊鏈雖在數學上具有完備性,但也存在安全問題,未來還需要從應用、工程和管理等層面加強安全,也需要標準提升可信程度;四是未來區塊鏈技術需逐步適應監管政策要求,才能有效的發展應用。
座談會現場,來自于企業界的代表也進行了案例分享,100多位企業代表以及30多家媒體參加座談。
(責任編輯:DF52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