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記者 黎夢竹
近日,微博上一則“90后女生立遺囑將房產留閨蜜”動態引發網友熱議。據相關報道,這名女生是一位來自上海的ICU護士,她在遺囑中提到,若自己去世后,將一套房產留給最信任的朋友,希望閨蜜能代自己去看看父母,“醫院的工作強度大,身邊有同事猝死,也有同事突然發生一些變故,讓我覺得應該要好好做一下安排。我想我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父母”。
記者梳理發現,“90后立遺囑”相關話題近年來已多次引發討論。有關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范圍內訂立遺囑的90后達236人,多為白領人群。年輕人有沒有必要立遺囑?立遺囑背后折射怎樣的社會心理?
(微博截圖)
立遺囑人群日益年輕化
根據繼承法等規定,立遺囑并非是老年人的“專利”。凡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可以在任何時候立下遺囑,不受年輕與年老的限制。據中華遺囑庫2019年發布的《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統計,立遺囑人的年齡呈下降趨勢,從2013年的77.43歲下降到了2018年的71.26歲。
中華遺囑庫第一份“90后”遺囑出現在2017年。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90后”立遺囑人數為236人,年齡最小的是18歲,普遍年齡在25歲至28歲之間。
對于年輕人立遺囑的必要性,有網友認為,單純從財產分配角度來看意義不大,畢竟年輕人沒有太多需要分配的財產;并且年輕人的生活尚處于變化期,遺囑本身的內容變動性也很大。
90后青年小藝認為,90后正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也處于社會壓力巨大的階層。“如今‘996’盛行,內卷化嚴重,‘焦慮’成為了這個時代最響亮的名詞。脫發、透支、疾病、猝死等本不該屬于這個年齡段該承受的痛苦紛紛襲來,早立遺囑也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責任。”
他還提到,立遺囑也可以使當代年輕人更好地認識“我有多少資產”“應該如何分配”“這么做對他人有什么影響”等問題,而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現在普遍浮躁的年輕人更腳踏實地、冷靜地看待問題。
(圖片來源于網絡)
?心理學專家:年輕人應更注重自我管控
事實上,除了立遺囑外,生態安葬、網絡悼念、器官捐獻等現象,也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數據顯示,從2014年3月到2019年10月,在國內首個器官捐獻登記網站“施予受”上,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人數已達1002168人。其中,90后成為主力,人數比例超過了53%。
不久前,視頻網站B站評選出年度彈幕為“awsl”(中文“啊,我‘死’了”的拼音縮寫),抒發了當代年輕人面對喜愛內容時“被狠狠擊中”的情感體驗。這種近乎戲謔式的表達,也展現出年輕人面對生死的態度。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報復性熬夜”“吃外賣”“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在年輕人中并不少見。有調查顯示,現在“八成90后不敢看體檢報告”。這樣的現象,折射出年輕人面對生命的嚴肅命題,仍然逃不開恐懼感。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謝天認為,這種看似矛盾的綜合體,其實就像硬幣的兩面。“‘猝死’類新聞的出現,會讓本就壓力大的年輕人更加意識到‘意外來臨’的不確定性;加上現在技術和管理方式的進步,他們有條件、有能力更好地掌控‘不確定性’,比如,可以立遺囑、買保險等,這是管控成功的表現。”
謝天還提到,當這種壓力大到他們不具備足夠的精力去實現進一步管控時,管控就會失敗,也就會出現明知道熬夜傷身,但還是忍不住“報復性熬夜”的情況。對此,謝天建議,現在年輕人擇業時,不應一味隨大流給自己增加壓力,應對選擇做出更加合理的價值判斷。
[ 責編:陳暢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