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實體書店差異化轉型的生存之道:“網紅”or清靜

            2019-12-29 14:06:3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實體書店差異化轉型的生存之道:“網紅”or清靜

              2019年很快就要過去了。這一年里,中國文化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文學到戲劇,從電影到電視,從綜藝節目到電子游戲……新的業態、新的環境,最重要的便是新的格局。

              我們看到,戲劇,敞開大門,鋪開一條“引進來”的大路;游戲,鼓足勇氣,闖出一條“走出去”的前途;影視,扎根生活,重拾觀眾喜愛的現實題材……不同領域,背后體現的都是一種智慧:立足現實,著眼未來。

              告別2019,讓我們回眸中國文藝的新格局。面向2020,一切從“新”開始。

              2019年北京市共計有239家書店獲得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元。對此,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曾談及北京實體書店產業扶持政策及未來發展時表示,政府要做的是幫實體書店轉型造血,而不是政府單打獨斗,單純地向書店企業輸血砸錢。那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紙質閱讀量下滑,網上書籍又打折促銷,影響到實體書店運營效益的情況下,獲得政府資金扶持的實體書店又該如何扭轉這一頹勢呢?

              日前,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了獲得政府資金項目扶持、被評為2019年度最美書店的PageOne 北京坊店及被評為特色書店的小眾書坊后發現,PageOne 北京坊店將繼續差異化競爭,做大做強藝術設計和外語文學圖書銷售;小眾書坊則通過 “前店后社”的模式實現線上線下互動,解決生存問題后,利用政府資金聘用更高文化素養的店員和打造更多獨具特色的書店。

              人多地方火

              游客爭相“打卡”店

              PageOne 北京坊咋賺錢

              12月24日,70余名讀者分散在PageOne北京坊店的各樓層中。來自杭州的甘先生陪未婚妻逛到這里,最終他們購買了三本人文社科類書籍,還在該書店二樓一面巨大的落地窗玻璃前同框合影,背景正是燈火輝煌的正陽門城樓夜景。

              每天客流兩三千人次

              甘先生說,他常常往返于京杭兩地,他發現北京的一些書店吸收了南派書店的裝修風格,無論是店內設計還是圖書擺放,都透著一股濃濃的文藝氣息和不拘一格的視覺效果。尤其是位于正陽門城樓下的PageOne 北京坊店,更是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游逛完天安門廣場后,必“打卡”的一個網紅地點。

              “我們一樓24小時營業,現在冬天人還少一些,天氣熱的時候,來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的游客會凌晨兩三點鐘先到我們這里看書,待到天明。”一位女店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在一樓,有一個很大的公共閱讀空間,每本樣書上都包著透明的塑料書皮。“這算是我們書店為方便讀者閱讀,提供的溫馨服務吧!能打開的樣書我們都打開了并包了書皮,有利于對書的保護。”PageOne 北京坊店總經理陳鵬說道。

              他還透露,這家店開業近兩年來,平時每天客流在2000至3000人次,節假日能達到七八千人次,暑期最多的時候客流會破萬。當客人過多時,他們會采取一些疏導客流的措施,以便讓真正愛看書的人有好的閱讀體驗。

              客人逛得多買得少

              這么多的客流能否給PageOne 北京坊店帶來經濟效益?陳鵬坦言,這里離前門商業步行街很近,來這的大多是游客,類似的書籍又到哪都能買到,所以客人大多抱著可買可不買的心理。來店里“打卡”簽到,拍一張與正陽門城樓的同框合影就離開了,書店實際經營效益面臨著不小壓力。

              “我們這里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圖書16萬冊,這前期的投入成本是很大的。在場租方面,我們和一家國企合作開書店,物業是國企的,它會根據書店運營狀況,階梯式地從銷售額里拿一定比例的提成。相比旁邊的影城,書店的銷售額要低很多。”陳鵬說道,此外,在移動互聯網的今天,紙質閱讀量不高,網上圖書商城打折力度又大,直接影響到實體書店的運營。鑒于自身的微環境和實體書店經營大環境,他向北京市有關部門申請對實體書店的扶持項目。

              做大做強兩類圖書

              如今扶持資金下來了,他打算在圖書品種內容上“深耕”,做大做強藝術設計方面的圖書和外語文學圖書。“我們書店的英文原版書比列高達40%,還有好多藝術設計類的圖書,都是直接從國外進口過來的,這些書很少能在網上買得到。”陳鵬還表示,國內學攝影及美術類的讀者,需要看到實物,這很考驗該類圖書的印刷技術質量,為此這一類的圖書本身價格也很高。買書的人多了,也直接帶動了書店的銷售額。

              與此同時,銷售外文圖書,對店員的文化素質要求也較高。店里聘用了好幾名北大、北外的研究生,他們不僅要做圖書上架及導購,還要負責活動策展、內容翻譯等工作。除此之外,書店還與國家大劇院合作,定期邀請一些知名音樂演奏家,來這里舉辦小型的音樂會,為書店增添人氣,提升檔次,打造多元化銷售服務平臺。

              在和讀者的接觸中,令陳鵬感動的是,一個獨自旅行的姑娘來店里購買了百萬字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我給她找了幾個版本,她比較后,最終決定買下她認為翻譯得最好但也是最沉的一個版本。她說要隨身帶著這本書,自己接下來的旅途還很長,要把這套書讀完。”她一手夾著書,一手拖著超大行李箱走出店門,看似踽踽的背影,卻并不顯得孤單。

              人少做冷門

              做最清靜書店

              小眾書坊如何生存?

              和PageOne 北京坊店不一樣的是,位于南鑼鼓巷附近后圓恩寺胡同的“小眾書坊”則是一家鬧中取靜、以詩歌為主題的書店,創辦人彭明榜是一位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出版人。他此前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小眾書坊的小目標就是一天里到店的讀者最好不要超過20個人,要做全北京最清靜的書店。對此,有人質疑這么少的客流怎么支撐小眾書坊的正常運營?彭明榜的回答很簡單,“前店后社”,把公司開在書店里,這樣大大減少了支出成本。

              “線上線下有效互動”

              “小眾書坊開業兩年半時間,我們出版了約130種詩集。在文學詩歌圈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國好詩》系列叢書50本中,有30本是在我們這里出版的。另外,我們還陸續推出了以詩歌為主題編寫的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的《天天詩歷》,讓讀者每天都生活在詩意中。”彭明榜向北青報記者介紹道。

              在彭明榜看來,很多實體書店沒有自己的產品,只是單純地在店里擺賣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這些書大多在網上能買到而且還有折扣,所以實體書店銷售狀況并不理想。而小眾書坊有自己的圖書出版產品,并且在自己的網店上原價銷售,不跟當當、京東等網上圖書商城惡性競爭。這樣始終保持自己的特點,員工既是店員又是電商客服,真正實現了電商+實體店的“線上線下有效互動”。

              找準固定讀者“圈子”

              除此之外,小眾書坊在兩年半時間里還舉辦了一百多場詩歌分享會及新書發布活動,這里儼然成為詩歌的園地。不少讀者都是從全國各地找來,這些人是小眾書坊的真正讀者,來了往往就會買走不少書。

              彭明榜表示,正是由于小眾書坊“前店后社”的獨特經營模式,可以說已經基本解決了生存問題。在他看來,眼前最大的困難是人才難題,他要用已獲得的政府扶持資金,聘用更高文化素養的店員,真正把小眾書坊打造成文化地標。

              彭明榜的設想是:用一些資金投入再建設,打造更多獨具特色的主題書店,比如剛剛試運營的雍和書庭。小眾書坊不可復制的特殊性決定了雍和書庭不能成為第二個小眾書坊,他希望兩家書店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獨立發展,期待在未來不同品牌之間能夠產生“合力”。

              還可以這樣

              將讀者打造成不同的社群

              近日,雍和書庭迎來了它試營業的第一場活動——第九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在這里舉辦“閱讀+對話”,共同探討閱讀漫游與城市更新的內在聯動和創想。

              北京碼字人書店創辦人李蘇皖在這場活動上分享了自己開書店的秘訣,她將書店主題定位于戲劇、詩歌與電影,開業400天,舉辦了204場活動,成功地打造出城市文化中鮮活的文化現場。李蘇皖提出了“新”這個概念:“不僅是空間上的創新,還有內容上的創新。”她還著重介紹了碼字人書店制作出品的“沉浸式話劇”。“因為在書店里演出完整的沉浸式話劇,目前全國我們是獨一份。”李蘇皖表示,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創作人加入,也希望碼字人能夠成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書店,可以長長久久地開下去。

              “一個書店”的創辦人文海則在這場活動上表示,他作為一個IT創業者,不是一個用傳統方式做書店的人,而是用科技服務讀者。“一個書店”采用會員付費制,他們給會員提供圖書租借、閱讀、空間和活動等綜合服務。“一個書店溫暖一個社區,成長一代青年人”,選擇將書店開在社區周邊,正是希望更接近用戶,服務一批忠實用戶,在社群形成一個服務滿意度的關系而不是一個售賣的關系。文海也表示,這樣的定位經過租金成本、客流量、會員轉化率等數據測算,在實踐中探索會員付費制模式的可持續和可復制性。

            (責任編輯:DF52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