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華凌
12月28日,懷柔科學城16個科學設施平臺項目和6個城市服務配套項目,共計22個重點項目集中啟動建設,標志著布局懷柔科學城的26個科學設施平臺在“十三五”時期提前一年全部啟動;懷柔科學城進入城市框架全面展開、扎實起步的新階段。
據悉,此次集中啟動的重點項目22個,總投資約196.9億元。其中,科學設施平臺項目16個,投資約39.4億元;城市服務配套項目6個,投資約157.5億元。
據了解,此次集中啟動的11個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分子材料與器件研究測試平臺、泛第三極環境綜合探測平臺、物質轉化過程虛擬研究開發平臺等。北京市和中科院、北京大學共建的5個第二批交叉研究平臺項目包括: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總部、分子科學交叉研究平臺、介科學與過程仿真交叉研究平臺和激光加速創新中心、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
懷柔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伍建民介紹,“這些項目將進一步壯大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研發平臺集群規模,構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科教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高效協同的支撐格局,推動懷柔科學城建設成為與國家戰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
據了解,入駐懷柔科學城的泛第三極環境綜合探測平臺,能夠探測泛第三極地區冰凍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等地球圈層的相互作用機理,揭示西風和季風影響下的泛第三極環境變化過程,發展基于大數據的泛第三極綠色發展途徑決策支持系統。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丁林介紹,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極,泛第三極地區以第三極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涵蓋青藏高原、帕米爾、興都庫什、伊朗高原、高加索、喀爾巴阡等山脈,面積約2000萬平方公里。
丁林表示,泛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深刻影響著生物與人類演化的歷史進程。泛第三極環境綜合探測平臺,將通過建設5個子平臺,實現泛第三極地區資源環境數據集成、環境過程及機理的系統探知,“這將為實現地球系統研究科學理論的創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支撐和服務。”
截至目前,在懷柔科學城布局的26個科學設施平臺在“十三五”期間提前一年全部啟動,定位清晰、先進高端的科學設施平臺集群正在形成。伍建民說,“懷柔科學城正成為全國科技設施最密集、原始創新最前沿、國際特色最突出的區域之一。”
據介紹,已開工的5個大科學裝置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建安工程完成98.8%,科研設備采購完成66.7%;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建安工程完成82%,科研設備采購完成85%;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建安工程完成11%;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建安工程完成37%;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臨水、臨電、臨建均已完成并已開工建設。此外,北京市和中科院共建的5個第一批交叉研究平臺土建工程全部完工,進入科研設備安裝階段。
懷柔區委書記、懷柔科學城黨工委書記戴彬彬表示,“布局懷柔科學城的科學設施平臺在‘十三五’時期提前一年全部啟動,標志著懷柔科學城建設進入城市框架全面展開、扎實起步的新階段。我們將全力以赴抓好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各項工作,全面構建多維度支撐保障科學城發展的科學創新生態和新型城市形態,努力朝著建設‘百年科學城’、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的目標扎實邁進。”
此外,懷柔科學城積極培育科學創新生態,資源集聚效應已開始形成。懷柔區代區長于慶豐介紹,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與裝備創新中心中試車間已建成投入使用。創新小鎮發布運行,60余家初創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團隊入駐。與中科院、北大、清華、國科大、魏橋創業集團等創新主體以及其他地區對接合作持續深化,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入駐有序推進,北京應用數學研究院加快籌建,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正式落戶。
會上,懷柔科學城還發布了28個2020年計劃開工項目,總投資約288.6億元。其中,科教設施平臺項目5個,投資約28.5億元;城市服務配套16個,總投資約224.1億元;創新生態培育項目7個,總投資約36億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