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煒 呂紅劍 科技日報記者付毅飛
2019年12月27日,實踐二十號衛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該衛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抓總研制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下簡稱東五平臺)首飛試驗星。它將對這型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進行全面在軌驗證,對提升新技術成熟度、促進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推動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日報記者?付毅飛?攝
?
實踐二十號衛星首次搭載多項試驗
通信衛星具有通信距離遠、覆蓋面積大、信道質量高、通信容量大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國際、國內或區域通信,以及海事通信、電視廣播等領域。
據五院總工程師、實踐二十號衛星總指揮、東五平臺總指揮周志成院士介紹,實踐二十號衛星重達8噸,是目前我國研制的發射重量最重的衛星,也是目前中國技術含金量最高的衛星。該衛星首要任務是驗證東五平臺的技術穩定性,由于搭載了十多項國際領先的技術驗證載荷,也兼具新技術技術驗證的使命。
實踐二十號衛星副總設計師裴勝偉介紹,為了更好發揮該衛星的在軌驗證效能,瞄準航天未來發展需求,研制團隊從全國收集的眾多搭載試驗項目中,選擇了以Q/V頻段通信為代表的甚高通量通信載荷、激光通信、深冷回路等十余項國際領先技術試驗載荷,其中多項為國際或國內首次。
? ??
滿足我國未來20年通信衛星需求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取衛星公用平臺的設計方法。公用衛星平臺只需做少量適應性修改,即可裝載不同的有效載荷,以此縮短衛星研制周期,節省研制經費,提高衛星可靠性。
實踐二十號衛星總設計師李峰比喻說,從某種程度上講,衛星公用平臺好比公共汽車,通過搭載不同的乘客(載荷),實現衛星的應用性能。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以東方紅三號、東方紅四號等為代表的東方紅系列衛星公用平臺及型譜化產品。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不斷加速,對我國通信衛星性能跨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研制東五平臺的初衷就是因為我國需要高通量的通信衛星。”周志成說。
按照設計指標,基于東五平臺的衛星起飛重量可達8至9噸,載荷承載能力可達1.5至1.8噸;整星功率超過28千瓦,提供載荷功率達18千瓦;載荷艙的散熱能力達9千瓦;衛星設計壽命長達16年。
這意味著,相比東三、東四等現役衛星平臺,東五平臺更大、更強,具有“高承載、高功率、高散熱、高控制精度”特點,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東五平臺的出現將填補東方紅系列大型衛星平臺型譜的空白,可滿足我國未來20年高通量通信衛星的需求。
“如果說是東四平臺讓我們具備了和國際同行同臺競技的實力,那么憑借東五平臺,我們將能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周志成說。
多適應性平臺應用前景廣闊
平臺整體性能的躍升,將使衛星效能產生跨越。憑借超強的能力和全新的設計理念,東五平臺的應用前景廣闊。
實踐二十號衛星產保經理郝燕艷介紹,東五平臺可廣泛應用于高軌通信、微波遙感、光學遙感、空間科學探測、科學試驗、在軌服務等領域,是世界航天領域少有的多適應性平臺。它在助力國民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在技術推動、商業航天市場拓展等方面也將大有作為。
實踐二十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東五平臺成熟度向前邁進了一步,為該平臺的全面推廣與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從五院了解到,面對廣闊的市場需求,該院將依托東五平臺,研制若干顆100G至1T容量的通信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周邊地區。借此,該院將全力打造天地互通的一體化信息網絡,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有力提升中國航天、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