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通訊員 王學峰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張福鎖、康振生、張涌等沿黃流域9省區42所高校(科研機構)的130余位專家齊聚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達成并發布《楊凌共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宣言》(以下簡稱《共識》)。
《共識》指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發展歷來是安民興邦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
? ? ? ? ? ? ? ? ? ?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供圖
《共識》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沿黃省份、高校和科研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新時代要深刻理解“黃河治理,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內涵要義,準確把握“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的科學論斷,聚焦流域環境變化及其影響、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水沙調控與長治久安、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流域高質量發展、流域智慧管理與決策等重大戰略問題,共同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智慧和力量。
《共識》提出了協同生態與發展,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一是樹立黃河流域治理新目標。加強流域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提高黃河流域水土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沿黃省市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二是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協調發展的新機制。以“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黃河流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開展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護、水源涵養與土壤健康保育、食物有效供給與安全防控、科技創新與農業提質增效等領域協同研究,實現農業農村全面振興與綠色發展,為黃河流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三是開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堅持以水為脈、以人為本,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提升水資源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構建山、水、林、田、湖、草、城一體的全域生態格局,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和社會公共服務功能。
《共識》提出了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學規律與路徑的任務。一是堅持生態優先,重點保護好黃河源頭區、上中下游的關鍵生態區塊,處理好“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關系,實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系統工程。二是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通過生物節水、水土保持、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河道整治等措施,防控重大災害風險。三是加快構建黃河流域主要河湖生態流量指標體系,對黃河干流生態水量進行合理調度,進一步研究制定黃河上中下游各省區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四是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規劃,并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基金和聯合基金,針對重大問題開展研究。五是加強極端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綜合影響動態模擬、監測與評估。六是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開展黃河流域水土流失規律及水沙關系分異特征研究,探索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淤積,確保黃河沿岸安全。七是研究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探索黃河流域水資源在生產、生活、生態中的科學分配定額及“節水指標”市場交易機制以及發展節水產業、技術與模式,探索全社會節水行動路徑。八是基于沿黃河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統籌考慮黃河流域生態功能重要節點區、糧食主產區、中心城鎮區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探索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模式與路徑。
《共識》強調了為黃河生態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支撐和人才支持的責任。一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強農興農為己任”,更新培養理念、明確培養定位、優化培養體系、創新培養模式,立足解決黃河流域重大問題,發展水土資源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的專業教育,推動相關“涉農”學科發展,培養擁有“強農興農”初心使命,具備“情系三農”精神品格,可堪重任的新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行業人才,以服務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二是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命運共同體。集中各方優勢資源和力量,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為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為保護好母親河貢獻智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表示,作為沿黃流域涉農高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責任和義務擔當推動黃河流域水土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為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發展、農產品質量提升以及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節水等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履行“西農使命”,為保護好、發展好母親河積極貢獻西農智慧和力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承擔應盡的責任,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