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蘊?
通訊員?謝莉蓉?張江南
“打好安全帶和后備保護繩!踩穩抓牢!”張江南、潘超、馬曉斌、冶有文四人此時已經爬到70多米高的輸電鐵塔頂部,空氣冰涼、寒風刺骨,工作負責人陳玉軍在塔下扯著嗓門向他們下達安全指令。
國網青海檢修公司輸電專業人員在±800千伏青豫直流輸電線路開展鐵塔中間驗收工作。張江南 攝
12月24日,±800千伏青豫特高壓直流工程施工正酣,在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鐵蓋鄉的青南換流站外的2號塔,國網青海檢修公司輸電檢修中心帶電作業三班的檢修人員正在對鐵塔開展中間驗收工作,實時對工程設備質量“問診把脈”。這里海拔高度3400米,氣溫達零下十七八度。
“仔細查看有沒有缺塔材、缺螺栓的,有問題的記下來。跺跺腳活動活動,別凍麻了。”陳玉軍依舊大聲地向塔頂的四位同事囑咐著。在這么寒冷的冬季進行塔上驗收作業,上塔前即使做足了保暖防護措施,要是站著不動,身體也會凍麻木的,已從事輸電線路檢修工作10多年的陳玉軍頗有經驗。
國網青海檢修公司輸電專業人員在±800千伏青豫直流輸電線路開展鐵塔中間驗收工作。張江南 攝
寒風中,鐵塔上時不時的跺腳聲夾雜著一聲聲的金屬碰撞聲。四個小伙剛毅地站在塔上,身后是未來高原“綠電”送出的首端站——恢弘大氣的±800千伏青南換流站,前方是一基基高聳的鐵塔架起的銀線延伸向遠方。
手扶著塔材移動到相應位置,他們分別從隨身攜帶的工具包里掏出扭矩扳手逐個檢查鐵塔上的螺栓是否緊固到位。
從地面往上看,塔上的四位驗收人員顯得非常渺小,就像是蜘蛛俠在不同的位置各自忙碌著,檢查驗收的同時默默相互關心照應著。空中飛來一只高原鷹,在塔頂盤旋一圈,又向遠方飛去。
這條云間蜿蜒的“綠電絲路”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首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特高壓通道,也是我國發展運用特高壓輸電技術推動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一次重大創新。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州青南換流站,途徑青海、甘肅、陜西、河南4省,止于河南省駐馬店換流站,線路全長1562.872公里,總投資約226億元,計劃于2020年中建成投運。
本次鐵塔中間驗收工作已經持續了8天,是為提前發現鐵塔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督促施工方盡快消缺,為年后工程正式投運前竣工驗收的順利完成打下堅實基礎。
在驗收過程中,作業人員不僅要忍受寒風凜冽的低溫天氣,還要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疼、惡心等癥狀,更要做到膽大心細,因為忽視了任何一顆不起眼的螺栓都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國網青海檢修公司輸電專業人員在±800千伏青豫直流輸電線路開展鐵塔中間驗收工作。陳玉軍?攝
塔下的陳玉軍在原地踱著步子,目光卻一刻也不離開塔上的同事們,他搓搓被凍得麻木的雙手,緊了緊帽子上的抽繩。
塔頂的人員把鐵塔上成百上千個螺栓的緊固情況逐個檢查完一遍,又對主材、腳釘、休息平臺等的安裝情況和安裝質量進行嚴格檢查。
經過兩個小時的工作,塔上的驗收工作終于結束,四名驗收人員依次安全下塔。
“凍壞了吧,趕緊先上車稍微暖和暖和。”陳玉軍迎上前去伸出雙手扶住剛從塔上下來的小兄弟,語氣中滿滿的心疼。
“唉呀媽呀,上面風賊大,凍死我了。”一口東北腔調的潘超率先下塔,雙臉凍的青紫的他立馬鉆進了停在路邊的車里。
“師傅,橫擔聯板處還是有幾顆螺栓是松動的……”在車里,蜷縮著身子的張江南向陳玉軍匯報這基塔上存在的問題。
休息了10分鐘,待身子暖和一些后,張江南和同事們又從車廂里拿出來經緯儀,開始測量鐵塔橫擔及塔身傾斜情況。
很快已到正午時分,這基塔的驗收工作完成。工程車的轟鳴聲繼續馳騁在這片沙漠中,向著下一基塔駛去。
途中,陳玉軍從背包里掏出大家的午飯,兩個青海特色的大饃饃,幾人就著水和榨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常年奔波在外,他們已經習慣了如此簡單的午餐,因為想要去最近的縣城或鄉鎮吃個簡單的便飯,來回至少也要花費兩三個小時,這樣就意味著要把一天中最暖和最寶貴的時光浪費在吃飯的路上,并且還會影響工作進度。
完成這一天4基塔的驗收任務,已是下午5點。
這四名高空作業人員都是近幾年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如今已是挑起大梁的90后。日影西斜,返回途中,不遠處的沙漠揚起了沙塵,車內后排的呼嚕聲此起彼伏。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