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通訊員?張雪華 雷寧?
記者?過國忠
寒冬時節,黑龍江省大慶市林源鎮氣溫已達零下20度。王海浪不時搓著凍得通紅的雙手,查看眼前巨大的丙烯塔有無缺陷。這位90后無損檢測項目負責人,作為“全國技術能手”,12月27日將回母校參加“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向學弟學妹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
王海浪的母校是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下稱常州工程)。“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最難的是如何讓學生立住自身、眼望社會、面向未來。我們突出問題導向,把準高質量人才培養航舵,通過實施‘隊伍建設高質量集聚、專業建設高質量提升’戰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初心。”常州工程黨委書記王光文說。
教師筑夢,學生繪就出彩人生
“特種設備上的小小缺陷,關乎的是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馬虎不得。”2019年,王海浪接連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南京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但在他的眼里,檢測零失誤才是值得一輩子追求最大的成就。“我就想做一名優秀的 ‘鋼鐵醫生’。”王海浪心里十分亮堂。
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王海浪
時間倒回至2010年。高考失利狠狠打擊了王海浪,“為了上學我沒多考慮,連無損檢測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來了學校。”到校后,王海浪滿心想著:“找個支點讓自己能立住。”面前卻一片昏暗。
常州工程理化測試與質檢技術教研室張亮、任衛東、徐敬崗3位教師為王海浪擦亮了未來。“他們都有企業經歷,常講給同學們聽,尤其為了讓我們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每天教室、實訓室兩頭跑,嚴格按照實際工作標準‘打磨’我們。”王海浪說。
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方式讓王海浪逐漸找到了奔跑的方向——成為優秀的無損檢測員。畢業前,他一次性取得了4張特種設備無損檢測初級證書。這4張證書成為王海浪工作的“敲門磚”。
教師是學生的“筑夢人”。校長吳訪升告訴記者,學校創新建立高層次人才引聘、培養激勵機制,健全校-省-國家三級團隊培育標準,建成一支由博士、教授、產業(特聘)教授組成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其中專任教師“雙師”比例從62%增長到85%,碩士以上學位比例從48%增長到70%,應用化工技術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國家級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物聯網技術教師團隊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在常州工程,王海浪的成功并非個例。他的師弟理化測試1711班徐耀耀形容自己“一直得過且過”,直到老師安排下企實習,才堅信要在行業里“干出點名堂”。此后,他和同學徐奔一舉奪得全國大學生無損檢測超聲技能大賽個人一等獎。
目前,僅該專業就培養出4位“全國工程建設系統技術能手”,其中2位已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常州工程隊伍建設經驗,已累計有100余所職業院校前去學習,而學校的創新探索始終步履不停。
專業鋪路, 高質量人才寫下奮進之筆
每天,都有人在常州工程找到夢想。每天,也都有常工人奮進在建設新時代的路上。臨近畢業季,鞏冰倩每天想著的不是怎樣寫論文、找工作,她做夢都在找更好的催化劑提高美沙拉嗪原料藥產率。
鞏冰倩和團隊人員正在實驗室
2018年,鞏冰倩加入了學校化學原藥料合成與創新社團,在張文雯、葉愛英2位老師指導下研究治療潰腸結腸炎首選藥物美沙拉嗪的工藝提升。
“我們不到一年,就取得了階段性成功。改善了傳統生產方法存在的反應條件苛刻、收率低、原料污染嚴重等缺點,與江蘇亞邦強生有限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合同,獲得橫向科研經費50萬元。”張文雯說。
制藥強國夢,鞏冰倩以自己的方式寫下了奮進之筆。鞏冰倩背后,是常州工程優化專業頂層布局,主動策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對接江蘇、常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與區域產業發展高度契合的專業集群化發展格局的擔當。
目前,已擁有6個國家骨干專業,1個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專業,3個國家級生產型實訓基地,1個雙師培養培訓基地,2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常州工程正為高質量人才培養賦能“常工力量”。
“綠色制藥是團隊瞄準的方向。”鞏冰倩目前還在老師的帶領下繼續改進美沙拉嗪生產工藝。鞏冰倩說,“我們都還年輕,有夢想,有助力,未來沒什么不可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