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大蔥移栽機在作業 任洪珍攝
青島實施智能化溫室培育大蔥苗 董道鑫攝
本報記者王建高通訊員任洪珍
“走馬青島鄉村大地,隨處可見農業插上智慧翅膀,農民過上智慧生活的喜人景象:新裝備――無人駕駛拖拉機馳騁田野,無人植保機1天飛防作業300多畝,智能新技術讓1人輕松飼養8萬只雞,藍莓新品種畝產值達到8萬元。”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祖祖輩輩農民辛苦耕作的情景寫照。然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由翠玉時,卻描繪了一幅另一種智慧農村的景象。
雖然是隆冬季節,青島市即墨的一個智能溫室大鵬里卻別有洞天:葫蘆娃形狀的西紅柿、五顏六色的茄子、迷你黃瓜……
這些爭奇斗艷的蔬菜,正在暢銷河南、山西等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今年以來銷售已經過億元。
在青島,這僅僅是推進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
農業插上“智慧翅膀”讓青島農品世界共享
記者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的綠色硅谷智慧農業基地,滿眼的圣女果嬌艷欲滴。智能操作室屏幕上,室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通風、灌溉、施肥等盡收眼底。張家樓鎮黨委辦公室王開森介紹說,國際一流的種植技術,使3.5萬平方米區域生產只需8名農民。基地生產的優質蔬菜出口到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年產值3000萬―4000萬元。
由翠玉告訴記者,近年來,青島市農業農村局把智慧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全面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服務、經營、管理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智慧農業發展體系,建設各類智慧農業物聯網園區140多個,創建智慧農業基地26個,提升了青島農產品(000061,股吧)的綜合競爭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農產品出口額達到290億元,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青島市城陽區,記者看到袁隆平院士團隊―青島九天智慧農業基地用“四維改良+數字稻田+品種培育+精準種植”技術體系改造和利用鹽堿地,實現比傳統技術更加生態、高效的改良效果。今年在城陽區上馬街道產業化推廣基地試種海水稻300畝,畝均產量達到301公斤。袁隆平高興地說,這些相關技術已推廣應用到迪拜、塞拉利昂、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功在迪拜沙漠中試驗性種植海水稻100畝,畝產達到520公斤。
即墨區田瑞集團智慧畜牧養殖基地借助智能信息控制系統,精準調節養殖溫度、濕度,蛋雞喂料、飲水、拾蛋、清糞、環控全部實現自動化,養殖8萬只雞僅需1200平方米、1個工人。
農民搭上“智慧列車”農忙季節不見忙碌身影
就在談笑間,糧食豐收了,蔬菜賣上價錢了,錢袋子鼓了,農忙季節沒有了農民忙碌的身影。
青島萊西市市長姜水清告訴記者,智慧農業拉近了政府、市場和農民的距離,數據多跑路,農民少跑腿,讓農民過上了“智慧生活”,不再為農產品滯銷心急,不需為農作物打藥不及時影響產量而上火。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青島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5元,同比增長8.1%。由翠玉說,這是青島讓農民搭上“智慧農業”列車帶來的成果。
農民要服務,本村益農信息社來照顧。青島西海岸新區小臺后村君宗梅說:“我只需點擊手機益農APP,政策查詢、村務公開、農品市場價格、天氣預警、養生知識可以一鍵搞定,非常方便。”
農民買補貼農機,只需手指輕輕一點手機農機APP,就能輕松完成在線申請。今年,全市在線申請5357份,占購機總數的99.85%,8000萬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讓4100多戶農民受益。
農民種地,只需一個電話,無人駕駛拖拉機就趕來進行智能耕地、播種、施肥等作業。青島平度市農民高洪云一臉興奮:“我駕駛北斗導航拖拉機種地,機器自己跑、作業筆直,每10畝地就能多出半畝,我只需操作機器掉頭!今年4臺機器純收入35萬元呢!”萊西市合贏公司的36架無人機,今年飛防噴藥24萬畝,被農民譽為農田的“保護神”。“無人植保畝收費6元,比人工節省4元,節約用藥量30%,免受了農民之苦。”合贏公司負責人張震天自豪地說。今年,青島市200多臺無人駕駛拖拉機開展精準作業,400多架無人植保機作業308萬畝次。
農民賣農產品,電商來幫忙。青島市1萬多家電商實現了本地農產品賣得掉、賣得快、賣得好、賣得遠,交易額達60多億元。膠州市通過網絡渠道銷售的本土農產品,里岔黑豬肉每斤達80元,膠州大白菜一盒2棵大白菜,每盒60元。即墨“樂泉”牌沙壤小薯,年交易額超過200萬元。
農村有了“智慧心臟”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引擎
連日來,青島12316短信平臺特別的忙。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說,這個平臺將120余萬條次科技實用信息推送到10多萬農戶手機上;依托流轉平臺發布土地流轉信息3000余條,促成流轉交易1200余筆,涉及流轉土地面積4萬余畝。青島市搭建智能科技服務體系,讓農村土地“轉起來”。目前,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面積368萬畝,土地規模化經營率達到62%,為農戶節約生產成本2億多元,增加財產性收益5億多元。
在青島,智慧農業解決了產權交易、土地流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金融貸款等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引擎。
智能產權交易體系讓農村集體資產“活起來”。青島市7個涉農區、市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開展信息發布、政策咨詢、資格審查、資產評估、抵押登記等產權交易服務,全市農村產權交易額累計達到27億元,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村集體資產盤活了,保值增值了。
智能農產品監管體系讓青島農品“火起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藥經營追溯、畜牧業安全監管智慧平臺將1200家種植主體、5000家畜禽養殖主體和3000多家農資經營主體全部納入平臺監管,實現實時掌控,青島成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責任編輯: HN66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