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李麗云?
12月的哈工大(深圳)校園綠草如茵、氣候宜人。走進校園核心地帶,一座八層高的實訓樓引人矚目,其中逾100間實驗室不僅擁有目前最先進的儀器設備,而且它們真正的使用者就是該校2600多名本科生。
?
往校園深處走去,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深圳工業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工程實驗等實驗室星羅棋布地散落在綠樹掩映的校園中。?
實驗室建設多層級、高檔次、有成效
實驗室是科學成果的搖籃,是科學研究的基地,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哈工大(深圳)已率先在這條路上展開了探索。
科技日報記者通過實地采訪發現,哈工大與深圳市政府合作辦學僅僅18年時間,深圳校區就實現了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哈工大(深圳)現有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44個市級科研平臺,并正在積極組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群。
據了解,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群中既有魏奉思院士牽頭籌建的深圳“空天雙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又有以劉永坦院士為核心籌建的“空間信息網絡及應用”重點實驗室、以方濱興院士為核心籌建的“網絡空間安全”重點實驗室、以歐進萍院士為核心籌建的“城市工程安全”重點實驗室室,還有5個以“一室兩區”模式在深圳拓展建設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分別是“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哈工大(深圳)還是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4家省實驗室之一——鵬城實驗室的唯一依托單位。哈工大(深圳)正承擔著建設特殊環境材料科學與應用大科學裝置的重任,該裝置是深圳市首批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此外,哈工大(深圳)作為一所年輕的大學,投入了大量資金高標準建設本科生實驗室,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展實驗教學和創新創業實踐、了解行業領先技術提供良好平臺,該校本科生實驗課開出率已達100%。在這樣的培養方針下,動手能力強,創新實踐能力強已成為哈工大(深圳)畢業生的顯著特點,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認可。2019年哈工大(深圳)畢業生中有342人簽約世界500強企業,占就業總人數的45%。
可以看到,哈工大(深圳)實驗室建設體系既頂天立地,又包羅萬象,不僅瞄準高端戰略需求及前沿科技,更注重打牢學生基礎研究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既腳踏實地,助力區域產業發展,又高屋建瓴,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多學科研究在這里互聯互通,產學研結合在這里碰撞出燦爛火花。哈工大(深圳)正以實際行動響應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要求。?
創新體制為“雙區”建設提供哈工大(深圳)智慧
“一室兩區”模式是哈工大(深圳)依托校本部,在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哈工大(深圳)副校長姚英學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室兩區”是指同一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體、同一重點實驗室主任、同一學術委員會指導,南北兩校區異地建設、分別運行,同時保持動態一致性。
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一室兩區”模式運營的范例之一。該實驗室的深圳團隊與深圳水務集團聯手在深圳市鹽田區率先建成了國內首個飲用水直飲城區,其中直飲水覆蓋面積達72平方公里,覆蓋人口24萬,此項技術成果可在全國推廣。多年來,深圳團隊共開展百余項課題研究、在水資源領域取得多項科研成果、為深圳水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團隊負責人、哈工大(深圳)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董文藝表示,“一室兩區”的創新模式既服務了國家級實驗室的國家戰略,又兼顧了服務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覆蓋面更廣,充分發揮了南北兩個實驗室團隊的優勢,十分利于實驗室成果快速、有針對性地轉化成應用成果。
?
哈工大(深圳)在高水平實驗室建設中還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模式,充分挖掘和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優勢,形成了多方合作共贏的協同創新模式。其中,特殊環境材料科學及應用研究大科學裝置構建蓋熱、電、力、電磁、輻射、低溫以及多場耦合的各類特殊或極端使役環境與材料、器件作用的研究平臺。建設運行后,不但能產生原始性基礎科學研究成果,還將溢出大量產業應用技術,為深圳市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科學技術支撐。
?
“哈工大(深圳)實驗室的建設不僅具有人才、設備、經費和機制等方面的優勢,具備承擔重大研究課題的綜合優勢和能力,同時也成為學校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主力軍。”姚英學表示,哈工大(深圳)將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推動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依托校本部深厚的學術積淀、深圳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和產業戰略布局,緊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為大灣區建設提供哈工大(深圳)的獨特的科技力量和智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