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遠?
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眼下,正值砂糖橘上市季節。在廣西天峨縣岜暮鄉森里村砂糖桔種植基地旁,果農正忙著把一框框采摘來的砂糖桔稱重,交售給前來收購的商家。
“有了科技特派員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我們種的砂糖桔產量高、質量好,還不愁銷路。”村民韋名建數著當天賣砂糖桔收入的一沓鈔票,樂滋滋地說道。
天峨縣岜暮鄉砂糖橘豐收。?王明福攝
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產業提質增效為導向,天峨縣把科技扶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突破口,充分發揮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支撐、帶動作用,著力建強服務隊伍、強化示范帶動、突出精準服務,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建強隊伍 全縣35個貧困村都有了科特派
連日來,在天峨縣八臘瑤族鄉八臘村龍灘溝食用菌生產基地,當地村民正忙著制作、擺放食用菌棒。
2016年,天峨縣科技特派員吳小健引進食用菌生產企業,在龍灘溝創建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推廣食用菌新品種,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帶動當地群眾抱團發展食用菌產業。
在科技特派員帶動下,天峨縣目前已建成100畝以上食用菌生產基地9個,培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4個,全縣共發展食用菌2000萬袋,帶動1160戶農戶參與發展食用菌產業。
天峨縣科技局負責人介紹,天峨縣注重把思想政治素質好,熱心服務“三農”工作,在科技種養、產業開發等領域具有一定技術專長和工作經驗的技術人才選派進科技特派員隊伍。同時,立足全縣特色產業發展實際,組建“三特”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等7個專家團隊,實現科技人才與特色產業發展有效對接、精準結合。
同時,成立天峨縣科技特派員服務中心,制定出臺科技特派員下鄉服務管理辦法和年度工作考評細則等管理機制,為管好用活科技特派員提供保障。
目前,天峨縣共選派自治區級科技特派員46名、創業型科技特派員7名、農民科技特派員36名,實現全縣35個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強化示范 特色產業輻射全縣90%以上貧困戶
冬日的暖陽下,在天峨縣六排鎮令當村,山弄間一排排蓋著斗笠的醬油缸格外顯眼,村民張昌甫正忙著查看缸內醬油坯的發酵情況。
天峨縣六排鎮令當村村民正在查看醬油坯的發酵情況。?田世遠攝
“在家門口打工,既可以掙錢,還可以照顧家庭。”張昌甫說,自從村里引進了曬制醬油項目后,自己通過在基地打工,如今有了穩定的家庭收入。
令當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區貧困村,山多地少。廣西科技廳定點幫扶該村后,結合該村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等獨特的氣候和自然環境,引進農業龍頭企業,與村民合作社共同實施大石山區農業項目——曬制高端醬油和制作生態腐竹。同時,引導企業流轉群眾土地,創建高山蔬菜、高山黃豆和百香果種植基地。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91萬元。
天峨縣把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建設作為推進科技扶貧的主要載體,按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建成一批基礎設施完備、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同時,注重發揮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廣大農民群眾依靠科技致富。
“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綠色防控等現代技術,不僅節省成本,還能提高水果產量。”在天峨縣向陽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果農羅煥芬高興地說起農業科技給自己帶來的實惠。
在園區內,太陽能殺蟲燈、山地單軌運輸、滴噴灌系統、水肥一體化等現代化農業設施一應俱全。目前,該園區共自主培育、引進特色龍灘珍珠李等水果品種18個,種植面積達4800畝。
截至目前,天峨縣共創建科技扶貧示范基地55個,完成農業科技示范推廣1.38萬畝,特色產業覆蓋全縣90%以上的貧困戶。
突出精準 技術員手把手教會群眾技術要領
時下,正值秋冬農作物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在天峨縣鄉村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技人員和農民們在田間忙碌的身影。
在岜暮鄉龍安村蔬菜種植基地,農業技術員楊永高正穿梭在田間,查看蔬菜生長情況,現場指導菜農科學定量施肥,并現場作示范,耐心為村民們解疑釋惑。
科技專家在天峨縣六排鎮令當村指導果農開展百香果管護。?吳海嬌 房興輝?攝
天峨縣科技局負責人介紹,天峨縣在鄉村遴選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科技種養水平較高的農戶作為農業科技示范戶,引導科技示范戶發揮自身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傳、幫、帶、教的方式,帶動廣大農民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設備,實現共同致富。
同時,天峨縣整合農業、林業、水果、科技等部門技術力量,在農業生產關鍵季節,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地為農民群眾進行技術服務指導,做到“科技服務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主動性。
科技特派員汪說海經常到中藥材種植地頭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傳授羅漢果的搭架、施肥、授粉等技術,所指導的農戶獲得了豐收。當地群眾說:“種植中藥材,有特派員指導就是不一樣”。
據統計,2016年以來,天峨縣科技特派員引進農業新品種25個,推廣新技術11項,進村入戶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1765人次,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119期,培訓農民1.1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3萬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