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花(中)在山香圓種苗繁育中心 受訪者供圖
典型派
李莉本報記者寇勇
因為一次生病,陶秀花在口服藥中意外發現了它。因為科特派制度的推行,陶秀花與這個山高地遠的小縣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個它,叫山香圓。這個縣,叫全南縣。
12月初,在江西省全南縣南逕鎮青龍山林場,陶秀花與伙伴們置身于寬敞的大棚中。雖值隆冬,這里卻郁郁蔥蔥。彩葉桂花、鐵皮石斛、梅花、靈芝交相輝映,而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山香圓苗,更是陶秀花眼中的寶貝。
“我們一直在等,等一場及時雨,這些山香圓苗就可以移植林下仿生栽培了,到時候,我們的寶貝就可以變成大家的寶貝了!”陶秀花笑吟吟地說。
偶然的接觸,必然的選擇
山香圓,為省沽油科小喬木,其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
4年前,作為江西省農科院的高級農藝師,陶秀花加入到科技特派員的隊伍中,來到偏于一隅的贛南山區全南縣。那時候,她的任務是開展花卉苗木培育推廣,幫助地方發展“芬芳產業”。
贛南地處中亞熱帶,動植物種類繁多,既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也是中國商品林基地。“芬芳產業”為當地政府基于林業保護政策下的林下經濟發展舉措,與花卉苗木打了半輩子交道的陶秀花,因此有了極大的施展空間。
彩葉桂花新品種“虔南桂妃”“紫嫣公主”的選育、野生突托蠟梅快繁生根劑的研制、梅花古樁復壯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陶秀花和她的特派團同伴有條不紊地播撒著心血和汗水。而一次重感冒,使陶秀花首次接觸到山香圓。
“那次感冒非常難受,當地山民介紹我服用山香圓這味中草藥,結果效果很好!”陶秀花說。長年與科研打交道形成的刨根問底的習慣,使她關注起這種羽狀復葉、花多果圓的小小植物來。
“懷胎”三年,繁育實生苗6萬株
通過查閱資料和四處走訪,陶秀花了解到,山香圓在江西自然分布廣泛,其中贛南的龍南、安遠、全南、崇義等地成為山香圓優良地理種源核心分布區。作為一種特效藥,本世紀以來,各地主要靠采集野生山香圓制作中成藥,只采不種,資源已近枯竭,同時也造成山香圓原料干葉的品種混雜、質量不穩。
10多年前,贛南相關科研單位曾經對山香圓藥材進行了育苗造林研究,但最終因其快速繁育、仿生栽培等關鍵技術未突破而失敗,不了了之。
山香圓是國家中藥保護品種,但保而難護的現實使之瀕臨滅絕。在征得農科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后,陶秀花及其科特派團隊決心攬下山香圓繁育栽培這個“燙手山芋”。在她的信念中,對于大自然恩賜的寶貝,使之傳續是一種能力,更是一份責任。
較之常規的科特派技術推廣,陶秀花團隊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科研課題,沒有捷徑、沒有巧力。依托單位科研資源,把實驗室建在山區的田間地頭,這是陶秀花搞科研“笨鳥先飛”的一貫作風。
在一千多個日夜里,在省城南昌與全南一千余里的路途上,在崇山峻嶺的林地間,陶秀花的“山香圓情結”一步步累積著。從采集野生種子,到試驗苗培育,從仿生栽培,到病蟲害防治,面對困難和失敗的反復糾纏,陶秀花及其伙伴們在堅守中添加著成功的砝碼。
天時地利加“人和”,歷經三年的艱辛探索,6萬株符合野生性狀的山香圓實生苗在陶秀花團隊建立的育苗基地破土而出,煥發出勃勃生機。
山香圓實生苗在贛南的繁育成功,在業內被稱為野生種源與人工培育的無縫對接,為這株中醫藥瑰寶中的一員,提供了科研和市場的廣闊空間。
培養土專家,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過去我們找藥企,現在藥企找我們”,12月6日,從全南山區風塵仆仆回到南昌的陶秀花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由于對山香圓資源的掠奪性利用,野生山香圓遠遠不能滿足藥材市場的需求,聽聞陶秀花團隊成果繁育了種苗,許多中藥生產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要求合作,陶秀花欣喜之余,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為企業和林農間搭建一座座“金橋”,既壯大山香圓市場,又不辱科技特派員為民謀利的使命。
在四年的科特派實踐中,陶秀花團隊在開展山香圓種苗繁育科研的同時,通過其它花卉苗木和中藥材的技術推廣,形成了一套邊研究、邊總結、邊示范的技術路線,創新應用了以項目為載體,科技特派員現場指導型、典型引導型、項目推動型3種科技培訓模式。在她看來,這種路線和模式,運用到山香圓種植上,并非簡單地提供技術援助,而是要培養一批又一批林農土專家,真正帶動當地林農脫貧,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對接貧困戶提供山香圓標準化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創建山香圓專業合作社,吸引大量林農以林地、勞力、資金等入股參與山香圓產業培育,與藥企合作實行訂單保障生產,有效保證產品原料的產銷對接,在全南、安遠、信豐及婺源建立山香圓林下栽培示范基地……陶秀花的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的。如果說,山香圓是她這個“有心人”的一次意外發現的話,為我國中藥材的有機傳承、為廣大林農通過林下經濟增收致富,則是她最大的期冀與心愿。
(責任編輯: HN66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