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黑莓果實因富含花青素、鞣花酸、維生素 E 等營養物質,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是中國人果籃里的“寵兒”。不過,30多年前,這一流行于歐美國家的稀缺水果首次被引入我國時,卻有點水土不服。口感酸、難栽培、不耐貯運、加工技術研究滯后,使黑莓難以擺上百姓餐桌。
近十余年來,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南京林業大學科研人員攻關黑莓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良種選育、高效栽培及果品加工技術,十年間累計實現產值 150.85 億元,其中由成果推廣應用產生的新增產值 44.098 億元,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黑莓主要產地。前不久,由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吳文龍研究員和南京林業大學李維林教授領銜完成的“黑莓良種選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第十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寧植4號”黑莓結果。?受訪者供圖
首將黑莓引入國內,育種十年磨一劍
“上世紀80年代,黑莓在歐美很流行,它的花青素高,能抗衰老、抗氧化,所以很受歡迎。1986年,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植物所)科技人員去國外考察,開始把黑莓引入國內。”植物所研究員吳文龍30多年前剛剛進入所里工作時,正趕上黑莓引種熱。
但這個西方果園中的寵兒,最初并未勾起中國人的食欲,“80 年代,植物所首次將黑莓引入國內時,口感很酸,消費者對它不是很 ‘感冒’。”吳文龍說,黑莓喜歡溫暖的氣候及疏松的土壤。最初,他們從國外引進了7個品種,這些品種適應性好、長勢不錯,但很多品種有刺,這意味著很難栽培。從那時開始,科研人員開始攻關育種,如何能讓黑莓“不長刺”,便于栽培管理,又能豐產、高效。
“很長時間內,我們做過好幾十個品種的雜交組合,都沒有成功。”但上天最終還是眷顧了科研團隊,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后,團隊發現一款叫做“卡伊娃”的品種,雖然有刺,但果實長得很好,一畝地年產量可達2千公斤左右,一棵樹的結果量在10公斤以上;而另一款名為“赫爾”的品種,雖然畝產量約為1千公斤左右,但無刺。
于是,團隊將“卡伊娃”與“赫爾”雜交。2005年,他們終于選育出了幾十株無刺的黑莓苗株,并從中選取了一株長勢最好、最壯的植株“663”,“當時 ‘卡伊娃 ’單果可以長到20克,但 ‘赫爾 ’只有6克, 而‘663 ’可以達到12克。糖度在10%以上,酸度達1%-1.2%左右,果實較耐貯藏,每畝產量可以達到1500公斤。”吳文龍說,后來,他們開始繁育“663”,又在南京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現為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泰州、連云港贛榆三地試種,十年磨一劍,2014年,“663”終于獲得林木良種證,并定名為“寧植4號”。
高效栽培技術覆蓋率達95%
“寧植4號”只是諸多幸運兒之一。如何讓中國的黑莓植株無刺、直立、豐產、 大果、優質?2008-2018年間,團隊開展重要性狀植株皮刺、果實硬度、果實品質遺傳規律研究,開發了分子標記;攻克了黑莓種間雜交花期不遇及雜交不親和、 雜交種子發芽率成苗率低、雜交后代鑒定及優選周期長等難題,研究了黑莓輻射和化 學誘變育種技術,累計配制雜交組合 67 個,套袋 6731 個,獲得雜交種子 146711 粒,獲得雜交 苗 3000 余株,選育獲得了‘寧植 2 號’、‘寧植 3 號’和‘寧植 4 號’等 3 個優良新品 種,另有 8 個優良株系和 21 個優良單株在繼續觀察中。
同時,團隊收集保存黑莓品種資源和野生懸鉤子種質資源,建成了國內最豐富的種質基因庫, “目前我們已經收集了三四十份黑莓優良種質資源。”吳文龍說。
在先進高效栽培技術方面,團隊重點研究和推廣了黑莓苗木高效繁育、微灌肥水一體化管理、立體栽培、避雨栽培等技術,使黑莓主產區內高效栽培技術覆蓋率達到了 95%。在果品加工利用方面,團隊研發的高附加值產品在江蘇溧水、河南封丘、湖北 天門等黑莓主產區 10 余家企業轉化生產,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基本上改變了依賴出口的局面。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