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來啦,除了“二十四節氣”“最冷的一天”外,你還了解怎樣的冬至?作為吃貨,這里有不能不知道的“美食攻略”。
先來傳統的,餛飩“參上”。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在春秋時期某年冬至,吳王夫差嫌歌宴上肉食膩肥,十分不悅。西施便用面粉和水搟成薄薄的皮子,內裹少許肉糜,滾水一氽隨即撈起,加入湯汁進獻夫差。夫差贊不絕口,問是何物,西施隨口以“混沌”作答,自此,餛飩這一美食就流傳了下來。
“水餃君”大家就更不陌生啦,它的原名叫“嬌耳”,相傳東漢末年一個冬至,“醫圣”張仲景辭官回鄉,路上看到不少百姓饑寒交迫,兩耳被凍傷。他隨即在當地搭了個醫棚,支起口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隨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后連湯帶食送給百姓。此后,當地人開始模仿制作,“餃耳”“餃子”“扁食”或“燙面餃”,稱呼不同,但美味就此流傳。
圓圓的潮汕小湯圓。古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傳統習俗,在南方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同時,湯圓在很多地方還是祭祀用品,人們借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代闔家安康。
湯圓的“兄弟”,臺州擂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浙江臺州的傳統美食。人們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搓成小圓子煮熟(或蒸熟),最后放到紅糖黃豆粉中滾拌,因這個過程在當地方言中叫“擂”,所以稱之“擂圓”,也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姜母鴨。生活在福建廈門的人對鴨可以說情有獨鐘,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以及冬至吃的姜母鴨都獨具特色。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米酒燉煮,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特別滋補。
美味燒臘。冬至這天,大多數嶺南人都有“加菜”吃肉的習俗。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光明網 董大正,圖片來自網絡)
[ 責編:張悅鑫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