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劉傳書
12月20日,來自學界與企業界的代表就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進展與創新應用展開了熱議。由鵬城實驗室、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主辦的2019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論壇在深圳召開。
圖為論壇現場。照片由鵬程實驗室提供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在演講中介紹了數字視網膜與云視覺系統演進。他指出,海量數據并不等于有利用價值的大數據,這是當前“城市大腦”數據系統面臨著一大挑戰。“當前城市大腦里用的視頻數據無非是攝像頭采集的數據,視覺感知系統對這些原始信號只進行了簡單的編碼壓縮就送到云里,也有一部分做了一些識別,把識別結果送到云里。但對真正的云識別系統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大腦里面,對所有的這些突觸可以按照群喚起一個記憶,來對它進行理解。”
高文認為,如果能在前端往后送東西的時候已經進行了相當的處理,把這些有用的特征信息組織起來,輸送到云端后,就可以進行后續的認知和感知運算,進而化解“城市大腦”云識別系統所面臨的挑戰。
他介紹,在借鑒高級生命體的視覺系統進化過程的基礎上,研究者在開發新一代城市大腦或者云視覺系統過程中,可以將數字視網膜看作智慧城市系統演進的關鍵環節。這項技術包含統一的時間戳、全局的位置信息、高效的視頻編碼功能、高效的特征編碼功能、聯合優化等基本要素,要有機制和軟件可定義的一些功能。高文介紹說,傳統的視覺系統一個攝像機只能輸出一個流,要么是視頻編碼流,要么是結果流。新的數字視網膜系統,每個攝像頭混合有視頻編碼流、特征編碼流、模型編碼流,從而使云視覺計算系統更優化。
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在演講中,以一名員工一天的工作生活場景,描述了一幅AI無處不在的情景:從早上開車出門上班途中用到的自動駕駛技術,到智慧園區、智慧辦公樓宇、智慧酒店的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再到中午就餐時使用的智慧餐廳管理系統。下午休息時還可以使用3D人體跟蹤系統玩體感游戲。下班后去醫院看病時,可以享受智慧醫療服務,晚上逛商場時則會用到智慧零售服務。
湯曉鷗現場演示的AI與AR(增強現實)融合的室內導航系統顯示,只要在大樓園區任何一個地方拍一張照片,就可以根據三維的地圖精確定位,當輸入要去的房間名字時,移動終端上會出現一個虛擬小導游,這個小導游會帶著你找到你要去的地方。
他認為,真正的創新不止是實驗室內的技術研發創新,還需與公司里的工程創新、產品創新,甚至是商務模式的創新、銷售模式的創新、合作伙伴的合作創新,以及公司管理模式的創新,揉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創新,這樣才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
“中國的AI應用場景非常豐富,但判斷一個產業發展實力并不能只盯著眼前,還要看未來十幾二十年后的人才儲備,因此要提前做好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教育工作。”中國科學院蒲慕明院士勉勵現場的青年科技者,要爭取做“探險家”。他指出,當前科技領域內分為三類人群,一類是敢冒險,積極尋找新領域的“探險家”;另一類是“導游”,他們在景區能夠充當領頭羊的角色,領著大家看風景;另一類是數量眾多的“游客”,他們不敢四處看,怕掉隊。蒲慕明認為,當前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研究可以融合創新,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做“探險家”。
美國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認為,盡管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并在各行各業中得到應用,但AI不能包治百病,它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平臺,還需要與行業知識結合起來。在處理AI與X(各行各業)的關系上,張東曉認為“X+AI”更有前途。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