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蟄伏四年多,被譽為“超級孵化器”的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山東工研院)12月18日對外交出“成績單”:引進16名院士,40多名長江學者、國家杰青,60余名“泰山學者”“萬人計劃”;100多個項目落地,50余家孵化企業,27家協同創新中心,其中院士領銜15家……
毫無疑問,作為山東工研院院長,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將上述數字和盤托出時,現場的300多位專家學者,尤其是山東省、濟南市主管領導為之一振。
數字是枯燥的。透過數字,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可能更能說明問題。
濟南是名聲在外的“泉城”,其深藏地下的泉脈既四通八達又錯綜復雜。修建地鐵?可能從沒有哪個城市像濟南這般糾結:既要開發地下空間,享受地鐵的快捷,又要繞開泉脈,不影響泉水噴涌,怎么辦?在前期再三勘探、對濟南泉脈走向了如指掌的基礎上,李術才院士團隊提出了給挖隧道的盾構機加上探測設備的方案,如同后者長了“眼睛”,避開了風險,一舉解決難題。
如今,這個名為“隧道災害源超前探測”的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產學研合作的產品牢牢占據著我國70%的掘進機施工隧道市場,并拿下30億元產值。
“高端,接地氣”,是山東工研院項目的特點之一。如果說上述技術是該院自主研發、孵化的代表,那么引入項目在技術含量和市場需求上也不遑多讓。
可調激光器是當今光電器件領域的最前沿,其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山東工研院引入國際知名光電專家、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章雅平,其帶領團隊在經濟型可調激光器的商業開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半導體可調激光器芯片的商業化規模生產能力,能有效解決網絡擁堵問題,真正讓網速飛起來。如此優良表現,也讓其技術受到華為、中興和海信等的認可。
眼下,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高端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產業基地已經在濟南高新區落戶,兩輪融資4700萬元代表著市場與資本的追捧。
對于成績匯報,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顯然是滿意的。他用了“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等三個排比句來表達對山東工研院的認可和期待。王忠林認為,山東工研院已經崛起為推動濟南高質量發展的“瞪羚谷”和“獨角獸牧場”。
當然,作為“內行人”,王忠林明白,山東工研院成績的取得,“訣竅”在哪里——一句話,“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從表面上看,山東工研院由濟南市、山東省科技廳、山東大學三方合伙共建,但相對于前兩者的資金、政策、土地等硬件支持,“雙一流”高校山東大學更是工研院可依賴的“母體”。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2016年,山東大學便啟動人才制度改革,構建杰出人才體系。依據學術水平、發展潛力和學術影響力等指標,學校把青年人才劃分成三個梯隊,與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萬人計劃”等國家人才項目一起,共同構建了梯次分明、銜接有序的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使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才都可以得到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支持培養。
從山大走出來的頂尖科學家王小云院士在會場發言時,也提到了這種“母體”與工研院的關系,她甚至建議,工研院引優秀人才,讓他們落地山大不失為一條途徑。言外之意,山東工研院要做大做強,山東大學有更多辦法。
對山東工研院來說,有了人才,便有了一切。
山東工研院院長李術才院士在現場提到的一個數據耐人尋味,他說,山東工研院已經建成了27家協同創新中心,其中院士領銜15家。
比如,由王小云院士為核心專家的“網絡空間安全協同創新中心”,由杜彥良院士、山大齊魯交通學院黨委書記劉健為核心專家的“超高速列車低真空管網系統基礎設施協同創新中心”,無疑都瞄準了國內,甚至國際一流中心。
新舊動能轉換,山東已經到了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這也成為山東工研院面臨的機遇期。正如剛剛獲聘山東工研院專家的杜彥良院士所言,“很榮幸成為工研院的特聘專家,我將盡最大努力做好工作。”
是啊,聚集著諾獎、院士等一批頂尖人才的工研院到了出大成果的時候了。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