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女博士后的石油夢

            2019-12-18 17:52:0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朱彤

            科技日報記者?朱彤 通訊員?吳海燕

            白皙的娃娃臉上架著一副紅色眼鏡,一頭淺棕色的微卷短發。

            在中國石油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研究院,徐亞榮副院長從昔日的大學畢業生成長為今天科研研發的中堅力量。

            1995年大學畢業分配到烏石化,工作伊始她就暗下決心,要在石油化工領域有所作為。為了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她全力以赴邊工作邊學習,先后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及至博士后,在企業的生產科研工作中取得一項又一項的科研成果。先后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巾幗標兵、自治區勞模等多項榮譽稱號。

            一定要替代進口

            C5催化劑就是一個讓徐亞榮很受傷的例子。這是烏石化煉油廠40萬噸輕汽油醚化異構化裝置獨特的催化劑,不可或缺。一直是使用國外某某公司的進口催化劑,技術壟斷,價格驚人,沒有議價權,而且每年談判時都會繼續漲價。

            “為什么我們不可以?”于是,烏石化公司C5催化劑開發的科研項目小組正式成立。

            徐亞榮進入了“無我”的狀態。

            她和小組成員沒日沒夜,白天保證催化劑的運行,晚上要調參數,不能像倒班人員一樣正常休息,并且一做就是10年。項目初期需要8000多個小時連續運行以獲取大量的實驗數據支持,那段時間里,徐亞榮和她的團隊只有春節休息了15天。

            要知道在實驗室切換很容易,但是在裝置上切換不是那么簡單的,是有風險的。實驗室3年的工作中,這個團隊合成過成百上千種催化劑。

            熬夜對她而言是家常便飯,有時一個靈感來了,幾天幾夜都睡不著,就想盡快寫出來之后進行操作實驗。為了選出最合適的催化劑,徐亞榮和同事一次次篩選調配。面對實驗結果的不如意,徐亞榮帶領團隊頂住壓力,她也一遍遍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從開始研究C5催化劑,徐亞榮自己都記不清大概失敗了多少次。催化劑從小試研發到工業放大要解決很多工程問題,她帶領研究團隊進行了上千次的實驗,研究過程中也經歷很多失敗,她沒有失去信心,終于試驗出合適穩定的催化劑的制備工藝。

            “每周晚上8、9點打電話,徐老師還在單位,基本上周末都在單位。”徐亞榮的學生馮麗梅說。

            2017年,C5催化劑在煉油廠實現工業化,這項專利也成功實現催化劑國產化,填補了國內空白,現在已經開始準備量產了。

            烷基化的挑戰

            2010年,烏石化公司百萬噸芳烴裝置的開工生產。但由于苯的下游產品發展比較滯后,消耗量只能達到900萬噸,產能大大過剩。如何能對苯產品進行有效的利用,徐亞榮和同事面前的一道難題。

            通過翻閱資料、大量調研,她解題思路鎖定在苯與甲醇烷基化技術上。由苯轉化生產甲苯、二甲苯,可滿足快速增長的芳烴需求,調整芳烴產品結構。同時,也可將產品作為汽油調和組分,增加汽油的辛烷值。

            科研答題向來不是一蹴而就。在8年的時間里,徐亞榮帶領團隊,經過一次次的優化和無數次的試驗驗證,最終確定了如今的催化劑配方和工藝條件,成功實現了催化劑的工業化生產。

            苯與甲醇烷基化項目在2015年被列為股份公司的重大現場試驗,利用烏石化公司煉油廠的半再生重整裝置進行改造,開展年產3萬噸混合芳烴的苯與甲醇烷基化的工業現場試驗。

            2018年,完成了50萬噸的年產混合芳烴的工藝包,項目建成投產預計能夠年收益是5億元。這個項目開辟了由苯增產二甲苯的技術路線,填補了國內由苯增產PX的技術空白。

            2019年9月,蘭州推廣會上徐亞榮介紹,該項目解決了三大難題:一是催化劑制備方法;二是解決反應工程問題;三是抑制反應過程的酸性物質。

            除了烷基化項目,在徐亞榮的帶領下,這個團隊先后完成的“FCC汽油烷基化硫轉移反應精餾技術研究”技術獲烏石化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快節奏永遠是主調

            “科研會不會太枯燥?”記者問。徐亞榮笑笑,“這是我自己的夢想。”

            快節奏,在她的生活軌道上,永遠是主調。

            “石油化工領域,技術飛速發展,你不學習就會被甩得更遠。”徐亞榮說。

            已經是研究院副院長的徐亞榮仍然堅持事事親力親為。為了選出最合適的催化劑,她會一頭扎進實驗室里和科研團隊一次次篩選調配。在科研工作中,徐亞榮擁有巨大的能量。

            “一般在高校里的導師是不會親自去實驗室里面做實驗的,但是徐老師不,她為了找出問題所在,經常親自到實驗室里去探求原因。”學生魏書梅博士說。

            徐亞榮覺得要想讓烏石化跑起來,自己得先跑起來。日常工作不到晚上八點鐘不會走。辦公室主任覺得她的概念里似乎不存在上班或者是下班。

            她唯一喜歡的休閑娛樂活動是跑步。其實,前些年她是不愛的。直至5年前,一次感冒發燒,很厲害,影響到工作,讓手里的項目給中斷了,進入急診病房。喜歡健身的老公給了她下了一個死命令:每天中午健身一小時。

            一個月后,她上癮了。“不是浪費,有了這一小時,好像是充電,工作一直到深夜工作能量滿滿。”

            今年,她參加了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的選拔去英國研修一年,9月份剛剛從英國研修回來。徐亞榮告訴我們,現在她的研究團隊有20多人,在研的課題有12項。

            徐亞榮在生產一線查看生產數據 ? ? ? ? 吳海燕攝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