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金鳳
腦卒中的高致死、致殘率令人聞之色變,它是我國第一大致殘、致死的疾病。特別是椎基底動脈閉塞性腦卒中,致死率約70%,致殘率約100%。18日,記者從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獲悉,該院神經內科教授劉新峰領銜的一項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急性椎基底動脈閉塞性卒中血管再通研究(以下簡稱BEST研究),以血管內介入聯合藥物治療的方式,將椎基底動脈閉塞性腦卒中的死亡率降低了15%,預后率提高了約20%。這也是目前全球完成的第一項椎基底動脈取栓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近日,該成果發表于《柳葉刀》子刊《神經病學》。
椎基底動脈是指大腦的重要供血動脈,他們分為左右兩支,從頸椎兩側進入大腦內。椎基底動脈如果閉塞,它所觸發的腦卒中,即俗稱的腦梗死,可導致重度致殘、甚至昏迷和死亡。
劉新峰介紹,近年來,腦血管內介入治療,為腦梗死急性期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特別是在治療急性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時,效果顯著,能將血管再通率提高到80%,但在椎基底動脈閉塞導致的后循環腦卒中的療效,尚沒有臨床試驗證實。
“這類病癥,是腦梗死、缺血性中風中最難診治的一類。這些病人往往處于死亡邊緣,如果做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風險很大,病人家屬的治療信心也不大。”劉新峰說,目前,患者更多的是進行藥物治療,但椎基底動脈閉塞rt-PA靜脈溶栓藥的腦血管再通率僅為30%。
從2015年4月開始,劉新峰聯合國內28家醫院,啟動了一項BEST研究,這項研究將患急性椎基底動脈閉塞8小時內的病人,隨機分為血管內治療組(以下簡稱介入組)和藥物治療組,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介入組的病人,是采用介入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我們根據病人的情況,酌情采用支架取栓、支架植入、球囊擴張、動脈溶栓等方式治療。”劉新峰說,經過90天的觀察,與僅采用藥物治療的病人相比,介入組病人的死亡率下降了15%,臨床預后改善率約20%。
“這意味著,腦血管介入治療聯合藥物治療,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對治療椎基底動脈所致的腦梗死是有效的。”劉新峰說。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