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守住底線,堅決打好攻堅戰(評論員觀察)

            2019-12-18 08:50: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大攻堅戰聚焦“硬任務”,敢碰“硬骨頭”,不僅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更為我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了堅定信心,注入了不竭動力

              我們更需要注重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壓實各方責任

              

              年終歲末,幾組數據引人關注。預計到今年底,全國90%以上的貧困縣摘帽,95%左右的貧困人口將實現脫貧;11月,全國“12369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臺”接到環保舉報環比下降15.9%,同比下降32.0%,從側面反映生態環境在好轉;今年前三季度,銀保監會共處置不良貸款約1.4萬億元……這些數據說明,精準脫貧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金融風險有效防控,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三大攻堅戰的成果如何,決定著全面小康的成色。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研究打好三大攻堅戰的思路和舉措;從2018年?“開局良好”到2019年“取得關鍵進展”,三大攻堅戰聚焦“硬任務”,敢碰“硬骨頭”,在攻堅克難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不僅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更為我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了堅定信心,注入了不竭動力。

              打好脫貧攻堅戰,才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從態度上看,越是全面小康在望,越要堅定信心、一鼓作氣,杜絕“虛假式”脫貧、“算賬式”脫貧、“指標式”脫貧。從策略上看,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需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實現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從事物發展角度更要看到,消除貧困不會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我們建立機制,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惟有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才能確保如期完成任務,確保兌現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才能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藍天、碧水、凈土,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必須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這幾年來,無論是減少重污染天氣還是治理黑臭水體,無論是解決垃圾圍城還是防范生態破壞,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制度籬笆越扎越緊。接下來,要實現“到2020年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既定目標,還需要最后一躍。只有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我們才能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牢固的生態基石。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重中之重。近日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顯示:過去一年,我國“有效穩住了宏觀杠桿率”“平穩有序處置高風險機構”“大力整頓金融秩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積極成效。這充分說明,我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們更需要注重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當前,去杠桿取得階段性成效,接下來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壓實各方責任。

              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就能讓貧困人口和全國人民共同步入小康,就能為我們的發展擦亮綠色的底色,就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牢堅實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8日 05 版)

            (責編:莊紅韜、楊曦)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