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討會”在滬召開,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科技智庫、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專家圍繞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協同發展、創新策源以及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議題進行交流討論,為進一步推進更高質量的長三角創新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區域創新重在主體建設,長三角要成為面向國際的創新策源地、區域創新發展的前沿領跑者,創新機構主體建設至關重要。對此,研討會上同時發布了《2019長三角區域創新機構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著力于為區域創新者畫像,對長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整體情況系統梳理,對其創新產出――專利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旨在發現極具創新實力的機構,并通過梯度、行業、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這些機構的梯度表現、行業支撐以及地域分布,從而為更加清晰地勾勒機構創新表現,更加鮮明地揭示機構創新差異提供指引。
《報告》指出,三省一市百家機構中,上海綜合示范引領能力較強,第一梯級25家機構中上海有11家;江蘇機構總體數量最多,達39家。
從主體類型看,百強機構中高等院校數量約占3/5,科研機構約占2/5。其中發明總量排名前十的機構均為大學,科研院所則在專利授權率、全球化以及影響力方面的表現更為優異。國家級高校院所創新優勢更加凸顯,在第一梯級的25家機構中,國家級機構占22席。
從城市分布格局來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長三角區域創新核心承載區,上海作為龍頭城市的創新策源地輻射功能顯現,南京和杭州在發明數量上處于城市級別第一梯隊,合肥在發明質量上表現良好。
行業集中度方面,百強機構創新優勢學科領域與當前重點發展的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高度相關。其中上海在重點行業領域表現出較強的集聚度,區位發展綜合優勢突出;江蘇總量上表現優異,但區域集聚度表現有待提升;浙江在專用設備、計算機領域表現突出;安徽雖然總量不高,但主導方向優勢凸顯,產業特色明顯。
上海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所長楊耀武在解讀《報告》時表示,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必須重視創新主位缺位、優勢特色缺乏、能力影響缺失、資源配置分散等現象和問題,重視創新機構競合發展及創新機構共同體建設。新的發展時期,長三角要走“科創+產業”道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長三角創新機構建設要更加凸顯4個關鍵詞:更高質量、面向國際、應用導向、協同創新。
“以前是調動一部分人的力量、一部分人的積極性,而大手筆的區域空間創新則調動了各個區域的創新能力,調動了多方資源。”現場專家分析,多年來中國科技發展改革沿著點、線、面的進程進行,從高新區到創新省市,再到自主創新示范區,近年,國家不斷擴大創新密集區,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手筆的空間創新布局。目前各區域對區域創新共同體已經有了共識,未來關鍵是要持續深化區域創新。
(責任編輯: HN666)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